“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ge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性质学习整数减小数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决定让两位教师按各自的思路教学本课。
  二、教学实录
  A教师的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体检的时候都要量体重。(课件出示主题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量体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量体重)从图中你们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的体重是33.4千克。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2:两人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生3: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你们会列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后,师板书45-33.4,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交流时,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竖式: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了不起。现在,我们来看下面的两幅图。(课件出示)
  
  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0.3、0.30)
  师:0.3和0.30有什么关系呢?
  生3:0.3等于0.30,也就是说0.3的后面添上“0”就是0.30,0.30去掉后面的“0”就是0.3。
  师:你们能把刚才的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吗?
  (引导学生概括后,指导学生看书上的结论)
  出示练习题:
  1.下面小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
  3.090  12.000   0.01002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7   0.51200   3
  师:利用大家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书上的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练习巩固)
  
  三、课后的讨论
  
  课后,教研组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讨论,评价如下:
  A教师的这节课,整体上较忠实于教材的编排意图,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理念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教师对小数的性质这个内容处理的稍嫌单薄,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究,对“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教学中的难点,没有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
  B教师能大胆地突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的难点突破很有办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能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既到位,又不越位,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B教师的这节课似乎有些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追踪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对两个班学生的作业情况做了调查,从作业的差错情况来看,差别不大。随后,我们又对两班各20名学生做了随机抽查,问题是:你知道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吗?结果A班答对的学生有12名,正确率为60%;B班答对的学生有17名,正确率为85%。可见,课堂中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视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五、反思
  
  两节研讨课,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对课的内容本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
  1.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表面上看是教无定法的表现,实质上是新课程实验中两种不同课程理念的碰撞。A教师依据以学生经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把丰富的情境沿学科主线镶嵌与展开”。B教师依据以学科为主的经验课程理念,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同样来自学生的生活,但数学这根主线一直贯穿课的始终,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两种不同的教材使用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实施教学,关键是教师心中的这本“教材”。这本教材既要装有“数学”,又要装有学生,还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些应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要思考的问题,孰优孰劣,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如果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教师只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也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3.对一个问题产生分歧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动力。通过对问题的“教”与“研”,逐步深入地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使教师通过研究逐渐达成理念上的共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00年的春夏时节,我在一天晚饭后,忽然接到时任郑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杂志总编辑杨晓敏先生的电话。  那时间手机还没有普及。  印象中,当天晚上我是坐在床头,通过座机与杨总编通话的。通话的期间,床头的台灯上好像还覆盖着一块灯芯绒的红棉布,室内的光线显得柔和而又温馨。  杨总编在电话中告诉我:“你的这组微型小说(其中有《威风》《嫁祸》等),已经不是量的递增,而是质的飞跃。”  惊讶之中,我连
过渡语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设计好过渡语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过渡语就像一条渡船,把学生的思维从此岸牵引到彼岸,作为舵手,教师该如何巧妙地进行“摆渡”呢?下面以“24时记时法”为例,谈谈过渡语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往往能为整节课定下基调,埋下伏笔。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使之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带进充满
[摘 要]学生的知识是散点式的,通过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提升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沟通;模型;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2-02  【课前思考】  通过学习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方面,学生将公式“长方体体积=长×
[摘 要]磨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以“垂直与平行”的磨课历程为例,阐述了从最初对教学设计的困惑,到慢慢厘清教学设计思路,突破屏障,并由点至面得出此类课的通用设计思路。  [关键词]打通;知识脉络;磨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28-03  一、求突破, 山穷水尽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虽只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与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两个小朋友在野炊,身旁有4个苹果、2瓶矿泉水
[摘 要]度量的本质是将事物的某些属性标准化,然后通过测量赋予事物一个量值,从而可以比较同一维度上的事物。基于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以“长短猫”的魔术作为开篇,通过对“度量本质”与“角的大小度量”的思考,从角的动态定义出发,创造度量方法,再对比不同度量之间的共同点,扩展出角的度量体系,梳理出度量五部曲:明确对象——建立标准——发明工具——使用工具——获得数值,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计量标准的意
同年级教师相互听课,内容是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题目。  师:“找一找哪把钥匙能打开万宝箱?该怎样找呢?  生:把每一把钥匙都算一算就能找到了。  师:那我们就开始找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辅导,汇报,完成习题。  笔者以为,这样一道好题,如此教学,着实对不起编者的一番苦心。课后,我与执教老师探讨,重新设计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出示
[摘 要]教学数学概念时,建立表象十分重要。要有效建立具体表象,需精准确立参照物。认知表象的真实有效,表现在能先立标,然后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其他物品,在度量过程中不断巩固标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建立表象;参照物;标尺;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9068(2018)26-0032-02  当下,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喜欢抛开表象材料
星期六,爸爸妈妈还在睡懒觉,威威已经起床,坐在窗前认认真真写作业。  正写得投入,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噪声:“刺啦,刺啦!”像是切割金属的声音,听得人心里发毛。  威威深吸一口气,叮嘱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受影响!”  他低头继续写作业,可是才答了一道题,那噪声就将他的心思搅乱了。这时,他的身后响起脚步声——看来爸爸妈妈也被吵醒了。  威威起身开门,问蓬头垢面的妈妈:“老妈,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噪
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很多,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主要分为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简算和依据某些数字特征的简算。不过在学习简便计算之后,普遍反映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不强,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错误率比较高。这除了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我想,在教学简便计算时也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和算理的探究。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可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