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就是死记数学公式,然后套用公式,得出一个正确而不理解的结果。因此,他们觉得数学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上数学课是一种极大的忍受,因此会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从而会影响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要做好长期的心里准备。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必须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原则:
1、趣味性:要创造情境,因势利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乐于实践,寓学于乐,容乐于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可以用较有趣味的语言去表达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有意思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例如:在将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是怎么样得出“勾三股四弦五”的,这个定理的取得我们领先世界多少年。这样数学就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了。
2、适应性: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知识水平出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设计“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价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相反意义的量应用在水库水面的升降,学习函数后列举人口与人均资源的关系,学习统计初步后研究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3、活动性:要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活动课程已列入《课程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课程建设的质的飞跃,首先,应明确数学活动已作为课程规定下来,要重视它;其次,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要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带进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应该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實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通过兴趣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数学是多么的神奇和有用,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想要进一步揭开数学神秘面纱的渴望。
5、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通过以上方法把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起来之后,学生便会觉得数学是非常实用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会呈现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要做好长期的心里准备。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必须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原则:
1、趣味性:要创造情境,因势利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乐于实践,寓学于乐,容乐于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可以用较有趣味的语言去表达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有意思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例如:在将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是怎么样得出“勾三股四弦五”的,这个定理的取得我们领先世界多少年。这样数学就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了。
2、适应性: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知识水平出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设计“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价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相反意义的量应用在水库水面的升降,学习函数后列举人口与人均资源的关系,学习统计初步后研究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3、活动性:要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活动课程已列入《课程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课程建设的质的飞跃,首先,应明确数学活动已作为课程规定下来,要重视它;其次,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要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带进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应该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實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通过兴趣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数学是多么的神奇和有用,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想要进一步揭开数学神秘面纱的渴望。
5、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通过以上方法把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起来之后,学生便会觉得数学是非常实用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会呈现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