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倾听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开始以来,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效,给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对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提及,认为教师已经是成人,年龄到了听的能力就会随之到位,实际远非如此,教师需要把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一种专业素养,加强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善于听出学生的需求和要求,理解学生的表达,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使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一、 听出学生的心理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口无遮拦”,学生的纯朴的语言中在表达着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的需求,教师善于倾听,就能使学生获得鼓励,增强自信,喜欢学习。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拼音“p”时,老师往往让学生先看图说话,然后引出p的发音。在看图说话的环节,第一个学生说:“小红在上坡”。第二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说:“小红背着书包在上坡”。第三个学生举起手来:“小红背着书包,吃力地在上坡”。对于我们来说,学生们在扩句,句子的意思还是在上坡呀。但是,我们分析学生语言的背后是什么呢?学生想与众不同,学生想让老师关注自己,学生在听小朋友的回答,也在积极思考啊。如果教师“听”不出学生的这些想法,如果学生的表现背后的内容教师不思考,精彩的回答,被视为平淡,甚至被看做“无知”,学生需要得到鼓励与表扬的心理需求一再遭冷落,我们的学生还会有激情吗?我们的学生脸上还会有阳光吗?我们的学生还愿意再去积极地倾听与思考吗?
  二、 听出学生的要求
  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一年级的数学课开始,教师要求学生做口算练习,大约两分钟后,对做得快的学生提出要求:“先不要往下做了”,学生不假思索:“老师,那我干什么呀?”
  片段二:在一次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有学生随口说到:“老师,怎么观察呀?”
  我感叹童言无忌,也感叹教师的冷漠,多好的调整自己教学的机会,就在教师的冷漠中溜走了。原因是教师不会听,没有听出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告诉他应该在停下做题的等待过程中干什么,学生在提醒教师:“您要求不够细致,需要改进”。二年级的学生的话在告诉教师“我不会观察,需要您教给我怎么观察”。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话,一是还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所以不能互相倾听各自的声音,而只是要求学生要听老师的话语。二是还没有从学生身上学习的意识,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过于狭隘,更多地还是认为自己就是主体,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思想观念。
  三、 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标要求我们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乐于学习。但是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我们便于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很多时候却难以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我们不可能一一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会听,能够“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利用他已有的经验去理解知識,获得感悟。如在学习米,学用尺子测量时,教师为了引出测量的需求,让学生们说说如果知道桌子有多长可以怎么办?学生们有的伸出手来,用拃来比,有的说用小棍来比,还有的说要用绳子来比。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呢?用拃来比的学生是否使我们想到了成人量某个长度时所用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一拃大约有多长,我们是否也想到了用步子测量呢?用小棍比比的方法不就是尺子的原型吗?只不过尺子的长度不是我们规定的一个单位罢了,用绳子比比不就是我们的尺子已经成型了吗?三种回答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不理解,但我们应该是已经“听”出来了,这就是学生的经验,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学生眼中的反映。“拃”,“小棍的长度”,“绳子的长度”,这就是不同的长度单位,我们需要像秦始皇一样统一一下,让学生们看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尺子,实际生活中有像小棍那样的硬尺子,也有类似于绳子那样的软尺子罢了。“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才会自然、深刻,这全在我们教师的听的功夫。
  四、 听出学生的思维
  “听”出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如,在找比 大,比 的数时,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找0.16(?)和0.2之间的数时只是说到0.17,0.18,0.19三个数,教师应该听出学生的 思维局限在两位小数,应该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认识到不仅可以是一位小数,也可以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不仅可以是有限小数,还可以是无限小数,不仅是不循环小数,也可以是循环小数。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才可认识到两个数之间的数的无限性。
  再如:
  共63根小棒摆成的如图所示的三角形,能摆成几个?
  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63-3)÷2,有一个学生却列出了(63-1)÷2的算式,教师要能从学生的表述中“听”出思维的不同,而不只是理解算式的意思。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是分类,从图中可能更容易看出来,第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拼成,而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却是每增加两根小棒就多出一个三角形。第二种方法的学生可能只是知道自己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并不知道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教师应该在听出学生的思维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想想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他的思维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使其思维得到提升。这个学生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又想办法进行统一,假如说把第一个三角形的最左边一根去掉,那这道题就会简化为每两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相对深刻的思维使得算式反而简化。教师“听”出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明晰与深刻,也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倾听能力的提高,将使“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将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关系中得到更好地发展,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問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探究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型课堂教学下的问题情境创设。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探究
讲评课是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课型,是综合复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习考试是对一个阶段教学情况的总结,有练必有评,评是讲的补充,练的延续,是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试卷的讲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重练轻评,致使讲评课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达不到最佳效果。教學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试卷分析,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对一对答案、评定一下分数,而
面对现在大量学生厌学的现象,每个语文教师无不梦想这样一幅画面:学生不再枯坐板凳,老师不再喋喋不休,在课堂上,学生把思考当成了一种习惯,把阅读当成了一种对话,把表达当成了一种倾述,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要实现这个梦想,我想,最好的途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新课标提了很多年的口号,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难之又难。老师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
公开课结束了,紧绷了几天的神经终于放松了,原本紧张的心情突然变的不是滋味。因为每次的课后反思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失落的同时也常常告诉自己,这一次次的公开课,是作为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深刻而难忘!  这次上课的主题是为了凸显小班化教学,所谓小班化就是说30多个学生的教师,小班比大班更注重一对一,更体现学生的主题性。这次的课题是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课在这一章里起承上启下的作
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突出数学教
摘 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一般指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
摘 要:运用白板技术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使用初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并加以完善,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关键词:电子白板;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对策  电子白板的出现使教育手段出现了质的飞跃,教师从此告别了“干干净净地上课,灰头土脸地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寓教于乐,增长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