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师如何教《灰姑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铃晌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rn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rn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其他文献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初中语文古诗文、尝试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点,学会如何表达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
将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以1993年至2005年之间的十二个学年度的读者总指数为自变量,以对应十二个学年度的借阅量为相依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
《丑小鸭》是语文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故事性强,哲理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一些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性格,陶冶学生情操,因而,对《丑小鸭》这篇课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有助于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处事。  一、注重《丑小鸭》课文中汉字的教学  小学教学的重点是教授学生识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体会文章情感,了解文章哲理,从而达到提
期刊
一、语用学与戏剧教学的密切联系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与作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过程。  戏剧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可以直接搬上舞台。在舞台上,演员的表情、语气、语调可以让观众直接感知戏剧语言。而课本中的戏剧剧本无法
期刊
巧借多种冲突是提升互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这里的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教学时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言语主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互相对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言语主体因为冲突,引发激烈的言语交锋,使参与表达的意识更强烈,思维更迅捷,从而提升互动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一、巧借认知冲突,提升互动深度  人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当新旧认知产生冲突时,曾经的平衡就会随之被打破,继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