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整体逻辑性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ei_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以自己执教《生活需要法律》公开课为例,以探究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重点以教学过程入手阐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整体逻辑性在各个环节中所起的重要意义。论证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是教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力之一,进而提出培养此能力的建议和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整体逻辑性;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门综合性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导入、设问、情境创设、素材资源、师生互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的内容去吸引学生。
  现在使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淡化了学科的逻辑结构,更加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逻辑,让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是思想政治课进步的体现,但是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抛弃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教学内容没有整体逻辑性,内容显得零散杂乱,会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很容易遗忘,也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生活需要法律》的公开课中,笔者运用最新的时政材料2019年3月30日在四川凉山发生的山火牺牲了31名烈士进行问题导入,设计的问题是“英雄们身上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价值标准?”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先让学生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我们不遥远,也为后面将会讲到的法治价值标准做准备。然后出示一些网友的网络言论,教师讲解正当我们社会上多数人在为牺牲的烈士们悲痛万分的同时,有些人却在恶意的诋毁英雄们。面对这样的诋毁,我们该运用什么武器捍卫英雄精神?引导出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材料:从社会上存在一些人诋毁英雄的行为,看出社会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尊重、敬仰英雄,所以国家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 来守护英雄的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习总书记一直推崇和倡导英雄精神!
  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实施。——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第二十六条 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让学生分析材料,谈谈生活和法律有什么关系?
  从导入中学生知道了社会上存在一些人道德低下,恶意诋毁英雄的行为,这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出示的材料分析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原因,从而归纳出课本知识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再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初步理解法律规范、指导生活。
  接着设问“法律=法治吗?”过渡到法律与法治的区别和两者的历史来源。从“法律是只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来强调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重器,过渡到“我国的法治进程经历了哪些内容?”,我国的法治进程经历了“1954年产生第一部宪法;1982我国现行的宪法;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同时强调出课本知识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提问学生“我们要实现这目标,国家应该如何做?”引导学生从政府、法院、社会成员等角度来畅所欲言,最后落脚点到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应该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如果我们都做到了这些,我们就是一个法治国家,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价值标准。通过结构图呈现出整节课的严谨的逻辑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设问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在为学生打开思维做服务和铺垫,都在为整节课的整体逻辑性服务。这样设计出的课堂更加的高效。
  法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文件首次将沿用几十年的“法制教育”改为“法治教育”,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对中小学法治教育和课程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内容的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法治的相关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通过具体的时政材料或者生活中的事例作为依托,层次递进,让学生从运用自身经验来体验、了解到理解法治知识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对法治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尽量做到具有整体逻辑性。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与高效课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做到高效、深入浅出而又具有逻辑性。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老师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一、在认真落实备课环节中,吃透教材,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
  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编写者意图,以教材为依托,认真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因果逻辑性,为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做好铺垫。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力量,一起深挖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教师要做到心有主线,才能帮助学生把握到本学科知識的内核。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停留在一个点,而应该将一条条逻辑主线贯穿起来,构建知识树。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而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如《生活需要法律》课中备课组就研究出的主线是:国家立法保护英雄——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我国的法治进程——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中国梦   二、积极参加公开课,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学科逻辑思维
  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政性非常强的这一特点,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学习本学科内的和本学科外知识,同时要关注国家发展动态,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都与时俱进,所以多参加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这对培养教师的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也特别重要,一节课堂有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具有整体逻辑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通过教师不断地磨课,交流、反思等才会呈现出来的,这样的课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能体现教师个人实力的一节高效课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重点不是让学生知道或者掌握多少本学科知识,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每堂《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重构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教师具备了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并且掌握了相应的能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究,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去解决现实问题,才会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所以笔者认为从《道德与法治》课前教学设计到课堂讲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尽量建立在紧密的逻辑性的基础之上,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连贯性才算是一节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三、搜集素材补充教材,增添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整体逻辑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专家根据当时的社会动态和国家方针编写出来材料,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滞后性。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甚至惟教材是从。这套教材只使用了第三年,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些内容比较单薄,不能满足当时教学的需要,或者是发现还有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可以将它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具有逻辑性,贴近学生,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生活需要法律》的公开课中笔者在“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这环节中插入了一个视频《法律伴随一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悟法律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同时呼应生活需要法律这主题,并且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了初步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法守法,树立法治意识。
  我晚上休息时,楼上夜半歌舞声扰人清梦
  我上初中时,父母让我辍学回家
  我上饭店吃饭时,吃到了含有苏丹红的鸡翅
  我父母离异后,父亲不按协议支付抚养费
  我出行时,有人闯红灯而影响交通
  一节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从教学内容到形式还要从教学方法和技巧,都应该是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尤其是要在教学设计的选择上具有整体逻辑性,实属教学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杨秀辉.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谈[D].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岔沟学校, 2016.
  [2]朱小蔓.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3]朱小蔓.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学好语文对今后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好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关键条件,如果能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就能使其更好地学习语文。要想将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演绎好,就需要自己有一套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9、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冬令营暨年度总结活动,于5月1日至7日在四川省内江市进行。本次活动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省教育厅和内江市人民政府承办。在冬令营活动中,广东省校园足球取得可喜成绩。广东省14名中学生运动员参加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园足球冬令营,共有9人入选各组别国家队。同时,在年度总结活动中,广东省共获得21个奖项,具体包括优秀改革试验区、优秀满天星训
一、案例介绍  笔者曾经教过一名学生小玥(化名),女,11岁,脾气冲动急躁,容易与男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打架。家庭中父母与小玥感情疏远,经济条件富裕,但是父母控制力极强,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引起小玥极力反抗和叛逆,成为一个在狂风雨中的“暴戾少年”。有一次,因同学说了一句她不喜欢的话,她就把班里的桌椅全部推倒才解气。小玥很喜欢看书,也爱买精致的文具。她看见同学有精致的文具或书籍就想占为己有,有小偷小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汽集团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的汽车集团之一。1994~2016年,上汽集团的扩张经历了“本地多样化—初步的市外扩张—以市外扩张为主”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產及配套体系,第二、三阶段向江苏等地
【摘要】批判性思维属于新时期教育界极为关注的内容,研究其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感悟其中的语文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灵活运用的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则有利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因此两者有着相互成就的关系。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总结批判性思维能力培
3月25日至26日,省教育厅举办2021年度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暨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德育思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20年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德育工作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较为深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知识的重点传授作为其最终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中无法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综合性的培训,进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名著阅读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卷,对
【摘要】新版语文教材全面启动,如何用活动引领学生兴趣,让整合带动语文课堂,成为当下一线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谈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教材;活动;整合;单元教学  一、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现状  2020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新版教材正式启用。新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最大的不同在
【摘要】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因此,提高小学生书法艺术素养,不仅是在提升他们自身的书写技能与基本的艺术赏析水平,也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操,陶冶这其中的艺术情感,培养形成新课改要求下的一种优秀的文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于书写的熟练度与美观度,也务必要加强引导与带动,及时引领学生纠正自
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規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  四个教材管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