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不流利、不连贯,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词不达意等状况。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而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无意忽视或轻视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那该怎么办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一、低年级学生重点抓住模仿,复述老师所讲的算理、方法、方式。
  尽管这种模仿、复述的方法看似死板、机械,但只要老师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语言的模式、顺序和框架,坚持两年左右,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培养起来。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一些知识不容易理解,但老师引导学生先表达出数量关系,加以规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复述,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分析类似的问题时会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一年级有关应用题的教学,如果老师等到讲求和求剩余应用题时,才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为时太晚。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及早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第一册,讲到“3”的认识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插图:一个圆圈中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另一个圆圈中又跑来一个小朋友。老师可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有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学生的这种表述其实已经说出了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再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复述几遍,即变成了“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这样,学生认识了一个完整的应用题结构,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口答。使学生把形象的图转化成口头的表达,进而抽象到用算式表示出来。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得以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了“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
  二、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规范,格式、结构要完整。
  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表达数学关系时,语言要简练,要准确,有逻辑性。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知识面不够广,往往在表达数量关系时,不能达到要求。为了使学生逐步具有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口头表达内容作规范。比如,学过了“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后,老师出示接近长方形的图形(其中有一个角不是直角),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有一个角不是直角。老师就要在这个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规范。老师提问:你怎么知道有一个角不是直角就不是长方形?学生就会说,因为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條边,四个角,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时,老师趁势引导,说得更完整更规范:因为这个图形虽然有四条边,四个角,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所以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规范好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复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了该怎样思维、怎样表达更准确,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表达方式要灵活,而且要持之以恒。
  数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准确性要靠理解,熟练性要靠常使用。老师应有目的地经常安排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有耐心,舍得花时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掌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声说”,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讲算理,概括概念、法则、规律、公式,让学生多说、巧说。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以很快提高。
  诚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使学生提高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还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机会,积极的鼓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逐步具有条理性、逻辑性,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大多數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成绩差,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教学效率降低。本文分析了中职生“数学恐惧”的成因,并提出情感教学、学以致用等措施,帮助学生克服“数学恐惧”,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温馨、乐学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恐惧 成因分析 消除措施  一、中职生“数学恐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去外地讲学,他从桌子里掏出一只鸡来,大家都觉得很惊奇,不知陶老先生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见陶老先生先是用手按住鸡头让鸡吃米,鸡挣扎着就是不吃。正当大家困惑不解时,陶老先生后退几步让鸡吃米,结果鸡很快吃了起来。联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让我们感触很深。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肯学,那是因为他们成天在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不是主动地快乐地学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却是无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视觉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设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介的产生,而新媒介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力也日渐明显。南希·斯柯勒和汤姆·威德尔在早期创作中,摸索出一种适合这一特别组合的表现方法,一种具有复杂结构和色彩的视觉语言。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平面设计与数码摄影有效融合,在现代绘画与建筑设计的双重影响下创造出具有拼贴意味和幻觉效果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跨越这座桥梁。  利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思考方式来探索“空间图形”的形式、运动、测量、位置等情况,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结合相关实例,就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知识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师长期以来教法也是一成不变的,而这些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维,同样也不能使学生形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数学阅读,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