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不流利、不连贯,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词不达意等状况。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而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无意忽视或轻视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那该怎么办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一、低年级学生重点抓住模仿,复述老师所讲的算理、方法、方式。
尽管这种模仿、复述的方法看似死板、机械,但只要老师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语言的模式、顺序和框架,坚持两年左右,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培养起来。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一些知识不容易理解,但老师引导学生先表达出数量关系,加以规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复述,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分析类似的问题时会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一年级有关应用题的教学,如果老师等到讲求和求剩余应用题时,才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为时太晚。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及早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第一册,讲到“3”的认识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插图:一个圆圈中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另一个圆圈中又跑来一个小朋友。老师可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有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学生的这种表述其实已经说出了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再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复述几遍,即变成了“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这样,学生认识了一个完整的应用题结构,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口答。使学生把形象的图转化成口头的表达,进而抽象到用算式表示出来。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得以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了“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
二、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规范,格式、结构要完整。
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表达数学关系时,语言要简练,要准确,有逻辑性。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知识面不够广,往往在表达数量关系时,不能达到要求。为了使学生逐步具有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口头表达内容作规范。比如,学过了“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后,老师出示接近长方形的图形(其中有一个角不是直角),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有一个角不是直角。老师就要在这个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规范。老师提问:你怎么知道有一个角不是直角就不是长方形?学生就会说,因为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條边,四个角,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时,老师趁势引导,说得更完整更规范:因为这个图形虽然有四条边,四个角,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所以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规范好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复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了该怎样思维、怎样表达更准确,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表达方式要灵活,而且要持之以恒。
数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准确性要靠理解,熟练性要靠常使用。老师应有目的地经常安排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有耐心,舍得花时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掌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声说”,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讲算理,概括概念、法则、规律、公式,让学生多说、巧说。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以很快提高。
诚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使学生提高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还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机会,积极的鼓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逐步具有条理性、逻辑性,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目标。
一、低年级学生重点抓住模仿,复述老师所讲的算理、方法、方式。
尽管这种模仿、复述的方法看似死板、机械,但只要老师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语言的模式、顺序和框架,坚持两年左右,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培养起来。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一些知识不容易理解,但老师引导学生先表达出数量关系,加以规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复述,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分析类似的问题时会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一年级有关应用题的教学,如果老师等到讲求和求剩余应用题时,才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为时太晚。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及早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第一册,讲到“3”的认识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插图:一个圆圈中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另一个圆圈中又跑来一个小朋友。老师可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有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学生的这种表述其实已经说出了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再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复述几遍,即变成了“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这样,学生认识了一个完整的应用题结构,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口答。使学生把形象的图转化成口头的表达,进而抽象到用算式表示出来。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得以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了“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
二、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规范,格式、结构要完整。
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表达数学关系时,语言要简练,要准确,有逻辑性。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知识面不够广,往往在表达数量关系时,不能达到要求。为了使学生逐步具有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口头表达内容作规范。比如,学过了“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后,老师出示接近长方形的图形(其中有一个角不是直角),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有一个角不是直角。老师就要在这个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规范。老师提问:你怎么知道有一个角不是直角就不是长方形?学生就会说,因为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條边,四个角,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时,老师趁势引导,说得更完整更规范:因为这个图形虽然有四条边,四个角,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所以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规范好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复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了该怎样思维、怎样表达更准确,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表达方式要灵活,而且要持之以恒。
数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准确性要靠理解,熟练性要靠常使用。老师应有目的地经常安排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有耐心,舍得花时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掌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声说”,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讲算理,概括概念、法则、规律、公式,让学生多说、巧说。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以很快提高。
诚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使学生提高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还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机会,积极的鼓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逐步具有条理性、逻辑性,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