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引领学生思维自由翱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跨越这座桥梁。
  利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思考方式来探索“空间图形”的形式、运动、测量、位置等情况,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等活动,从多方面对图形知识的特征有更深刻的体会。
  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倡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胜过知识的本身和结果。我想,让孩子的思维跟随着游戏同时活动起来,这才是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让活动为了学习目标的实现而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我认为,在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的操作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操作活动必须为达到学习的目标而服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更不能为了迎合听课老师,使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只有当操作活动成为必需时,才能安排适当的操作活动。
  二、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
  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要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和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地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种操作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4个面的面积是用“长×宽×2”和“宽×高×2”。但如果离开“体”的形象,把两组对面放在一个平面上考察、研究,学生往往会产生混乱——求这两组对面的面积似乎是“长×宽×2”。由此可见,用展开法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取的。
  三、课堂教学操作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认识事物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探索活动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直观的感知上。
  在《小数除以小数》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口算一些有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题目,以及练习书本上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的复习题。接着新授例题:“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在引导学生审题列出“56.28÷0.67”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师:看到这个算式,你能想到什么?
  生:这题是小数除以小数,上一节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生: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
  生: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教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做短裤的条数一定大于56。
  生:商的小数点怎样点?
  这些问题有的虽然与计算方法没有多大的联系,但它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来的,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探索价值。接着可继续引导。
  师:这个算式你准备怎样计算?
  生:可直接计算,但商的小数点不知道怎样处理。
  师: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生:可以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0.67米=67厘米,56.28米=5628厘米,则是5628÷67。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和被除数扩大100倍,再计算。则是56.28÷0.67=5628÷67。
  生:可以直接在竖式里,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然后计算。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竖式写法问题。这样教学,教师从获得新知识能力的角度去揭示教材中的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爱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操作后的分析、总结和反思。
  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就其概括水平而言主要有两种,即感性的概括与理性的概括。小学数学中的概括,大多是一种初步的理性概括。它与感性概括的认识有时比较一致(如正方形的认识),有时又具有差异(如垂直的认识)。因此,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策略,其一就是防止感性概括的消极影响,利用感性概括促進理性概括。其二,充分凭借已有知识的引导,对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因为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已有认识的引导与分析、比较活动是进行理性概括所不可缺少的。其三,酌情采用不同的概括方式。如先提出结论,再进行分析、比较、说明,并用操作加以验证;或者先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得出结论。
  开展数学操作活动,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存在不足,在活动的设计、活动的方法、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还待完善、提高,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在玩中学、乐中学,使学生能自主发展,变得更聪明。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人往往有浓重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对童年生活的故乡有很深的感情,将其当成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曹文轩小说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在小说中,曹文轩以细腻的笔墨和优美的语言叙述儿童成长中的痛苦、磨难和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从文学创造视角看,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水是曹文轩小说的重要内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碰撞是曹文轩小说的思想主题,这些都表达了曹文轩对乌托邦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
摘 要: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
摘 要: 文章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学生的空间思维的途径,包括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数学知识的立体性;有效运用生活生产素材,强化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强化语言间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果表明,通过以上途径,教师可以比较有效地完成对初中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优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空间思维 优化途径  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体系构成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
初中数学虽然是小学数学的延伸与扩充,与小学数学有相关知识上的衔接,但是无论是从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思维方法上都有一个质变。初中数学入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如果不能用正确得体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从而对学习失去热情,自此一蹶不振,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入门学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数学及其他基础学科
摘 要: 目前,大多數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成绩差,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教学效率降低。本文分析了中职生“数学恐惧”的成因,并提出情感教学、学以致用等措施,帮助学生克服“数学恐惧”,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温馨、乐学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恐惧 成因分析 消除措施  一、中职生“数学恐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去外地讲学,他从桌子里掏出一只鸡来,大家都觉得很惊奇,不知陶老先生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见陶老先生先是用手按住鸡头让鸡吃米,鸡挣扎着就是不吃。正当大家困惑不解时,陶老先生后退几步让鸡吃米,结果鸡很快吃了起来。联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让我们感触很深。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肯学,那是因为他们成天在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不是主动地快乐地学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却是无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视觉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设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介的产生,而新媒介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力也日渐明显。南希·斯柯勒和汤姆·威德尔在早期创作中,摸索出一种适合这一特别组合的表现方法,一种具有复杂结构和色彩的视觉语言。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平面设计与数码摄影有效融合,在现代绘画与建筑设计的双重影响下创造出具有拼贴意味和幻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