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镇中学物理课堂“活”起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829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是对广大乡镇中学物理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乡镇的初中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我们学校大多数的乡镇学生的家长,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懂得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观念.
  其实所有的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保持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学生不仅通过相互合作、讨论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更可喜的是学生竟不自觉地将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
  物理新课标中所说的物理教师的重大职责,即将物理知识的学术形态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探索,来源于生活的易于接受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现实”的物理教学.让乡镇初中学生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1 构建新课标要求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乡镇初中物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镇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大忌.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想到这方面,你再想想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吗?”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带乐器,并允许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讲解他对声有特性的理解;有一个平时只对音乐感兴趣、其他功课学得很差的女同学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让前、后排各两个同学站起来,叫后面其中一个同学问:“我是谁?”再前排学生猜出后,我问大家:“他们是怎样判断出他是谁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回“自我”.
  2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是说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1)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某些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例如,笔者在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先出示下列问题:①假如一个人在沙地上玩溜冰鞋,方便滑行吗?②假如这个人是在水泥地上玩溜冰鞋呢,可行吗?③假如这个人是在冰地上玩溜冰鞋呢,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现实”的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了物理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现实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联系现实原型,有利于农村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物理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在每一个物理知识点学习后,笔者都会设计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过于强调物理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的具体模型,过于集中于内在的逻辑联系,割断与外部现实的密切联系,失掉了产生兴趣与刺激动机的最重要的源泉.必然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
  3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以新课的导入为例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①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②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③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④由小实验导入新课;⑤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⑥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⑦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2)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3)优化练习与作业:①作业设置的层次性.例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一课一练的同步练习外,还布置了三道“弹性作业”让学生选做: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出题(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互相检查批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②作业设置的多样性:观察查阅题;动手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型;超前预习型;③作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因为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教师还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使巩固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教学策略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索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尝试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①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③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然而乡镇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每一堂课中最好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乡镇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启悟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物理.
  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于乡镇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乡镇的初中学生找回“自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到“信心”.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实现学生由“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的教学理念.
其他文献
运动学中有一类问题,称成为“追及”问题,即同向运动的两物体(可视为质点),由于两者速度的不同,在相同时间内二者移动的位移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何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何时“两物体相距最近”,甚至“两物体是否能相撞”等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看两物体速度达到相同之前各自运动规律及其位移大小,再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具体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再次相遇之前何时相距最远  这类问题一般这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广泛使用讨论后,修订出版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版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将两版课标对比研读之后,发现修订前后变化很多,之前本人所写两版前言部分之对比的文章发表于《中学物理》2012年第24期上,现在我继续就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部分修订前后的变化做以比较.  两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期刊
物理学中许多量都是连续量,例如时间、分布性电量、分布性场能等等,连续量的处理常借助微元法来分析,微元法就是把有些物理量化成无限逼近零值又不为零值的“元过程”(微元)来分析,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要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作用;
笔者在做电荷的相互作用时,用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两根细长的丝线悬挂在空中保持平衡,待被悬挂的玻璃棒稳定后,用另一根同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被悬在空中的玻璃棒.根据“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理论,我们觉得两玻璃棒应该相互排斥.可是实验中两根玻璃棒却相互吸引!这个实验现象使笔者对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图5.1-2(电荷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有所怀疑,这个实验是否会能说明“同种电荷
I. 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写出所缺单词。   1. Here is my a____. Welcome to my home on Sunday.   2. Lisa comes from Japan and she can speak J____.   3. David can j____ the Chess Club and play it
期刊
随着新课程实施过程的不断推进,高考也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中学物理教学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高.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要点和热点,因此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这类问题中的物体
新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十八章第一节教学内容为“电能 电功”,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会用公式W=UIt进行计算.为此设置了一个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例题 有一只节能灯接在220 V的家庭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09 A,计算这只灯使用5 h用电多少千瓦时.  解 W=UIt=220 V×0.09 A×5 h=0.099 kW·h.  所以,这只节能
临界问题、极值问题、瞬时问题和终态问题是中学物理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四大问题”,这四类问题往往涉及物理过程较多,所给物理情景较复杂,且要运用较多的物理规律求解,因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四类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并将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做临
在物理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几道分值很高的综合试题,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环环相扣,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后一个过程的条件,一个环节出错,可能全盘皆输,在阅卷过程中,这类题目的得分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高接近满分,要么很低,几乎不得分.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容量,决定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一条铁链的承受力,决定于它最脆弱的那一环的强度.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桶里的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