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理解与实现途径探究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实际的课堂学习中,班级里至少存在三类学生:已经会了的、正适合学习的、还不具备适当的知识准备的,且即使在同类的学生中,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持久力等也都是有差异的。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今天,我们要改进以往的减少差异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创新课堂的生长点。从“一统”走向“差异”。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和起点。    一、兼顾全体,科学分层    教学前期从学生的学
教育中,我们常常说:为了每一个学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而张家港教育往前更进了一步,抓住了这一理念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为了每一位教师,不落下任何一个教师。在张家港人看来,只有教师稳定了,幸福了,专业化了,学生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最优质的教育,教育也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1 王开东:一个“客籍教师”的成长故事    2004年8月,王开东和他的爱人一起成了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的新成员。这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我的办公室玩。无意中,他看到了我关于学生订正作业的记录本,便调侃我道:“老兄,这是你的‘收租’本吧!”“收租?”我一时还没能回过神来。朋友便解释道:“你们呀,就像过去的土财主,交了租的就把名字划去,名字没划的三天两头就来催要。”不提也就罢了,一提还真有点那么个味儿。朋友走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起我身边的老师对于作业有错学生的一些记载方法,还真是各有千秋。有的老师是把学生做错作业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
在东庐中学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不管上什么课,学生手上都有一张讲义,这就是让东庐中学起死回生、创造教育奇迹的“讲学稿”。校长陈康金说,“讲学稿”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东庐中学老师的整体层次较低,为了提高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学校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老师共同使用。实验最先在数学和化学组进行,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审视    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教育可概括为在生态中进行的关于生态并为了生态的教育。我们理解的儿童生态教育,是指儿童在生态活动中,认识生态,理解生态,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技能
有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头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一堆废料,没有一块有用的。”校长当即请来一位木匠,让他挑选。木匠说:“这还用得着挑吗?在我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
[摘要]本文通过提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执行教学任务时产生的诸如“教材上没有的。是不是不能成为教学任务?”“教参上规定的,是不是只能成为教学任务?”等困惑的两难问题。对构成教学任务要素中的“人”“事”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制订教学任务的“入口”与“出口”进行了重新梳理,为正确处理教学任务的“人为”与“为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对教学任务从“人为”向“为人”转化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供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推荐表
[摘 要] 站在课程的角度,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思考数学教学,思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让教师对数学课程有更为立体的认识. 一般来说,工具理性驱动教师思考“如何教”,而价值理性驱动教师思考“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更好地教”等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