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学校管理的心灵密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学校能实现他们的成长期望。
  小葛老师提出“加班费”要求后,校长自我反思,提出“你奉献,我买单”的管理理念,并认为这种做法能够“让教师真真正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享受到‘工作的快乐’”。这里面体现了小葛老师对学校的心理期待,也包含了学校管理者满足教师心理需求的管理艺术。
  在学校管理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心理契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构建信任和谐关系
  
  小葛老师一开始为学校的校园广播系统免费改造,其实也包含了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期待: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对学校的忠诚度,但学校给予我这种忠诚度的回报是什么?虽然口头上不要求,但心里是有期待的,起码包含“归属感、价值认同、报酬”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就是“奉献需要得到组织的关注和承认”,这时候就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及时为其行为加注“动力”,如果学校管理者忽视了这点,或者表现滞后,对于老师这种“奉献”精神是有损害的。
  当小葛老师主动向校长提出“加班费”问题,其实说明学校管理者提供的“情感支持”是滞后的。心理契约的构建是学校管理者与老师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行为,管理者与老师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同时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说,应随时了解老师的心理期望,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为实现预期而努力工作。如果出现案例中小葛老师觉得现实与预测产生偏差而提出要求时,调整并适应老师的心理期望便不可避免。
  简而言之,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老师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却能使学校与老师在动态条件下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融合到学校的发展之中。所以,学校管理者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了解老师的心理需求,学校组织才能充满活力。
  
  二、“心理契约”:学校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不应忽视
  
  首先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学校教师群体进行职业心理需求评价。经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自从员工通过他们拥有的知识拥有了生产工具,员工和组织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校中一些有上进心的老师在教学发展方面有学科专业成长的心理需求,他(她)们渴望看到自身的工作成果,强调实现自我价值。这类教师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和成就动机决定了他们会寻求学校兑现自身对专业发展和个人成就的要求。单纯的经济报酬制度无疑对于调动他(她)们的教学积极性不起实质性的作用。而有些老师通常注重物质激励和短期发展。因此在学校制度规划中,需要针对不同老师“买不同的单”。
  其次制度的制定需要兑现“心理承诺”。心理契约的履行与否对于老师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种主观性的体验,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充分实现心理契约,而不管这种契约的违反是否真的存在。”所以当校长说“你奉献、我买单”时,对于放学后老师主动留下来辅导学生的“奉献”行为,学校怎么“买单”?节假日老师去家访的“奉献”行为,学校怎么“买单”?教师本身就是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绝不是简单的“买单”就能够解决所有老师心理困惑的;教育本身就是需要付出真心的,也不是在“奉献”和“买单”之间可以画上等号的。要警惕奖励制度引发教师心理思维品质的下降与教育视野“窄化”。
  “你奉献、我买单”,这个“单”应该是一种“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责任性利益报酬。同时,我更以为,这个“单”是学校对老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学校为老师在教学专业化成长方面主动提供发展机遇。建立超越制度之上的有共同价值认同的教育观,让教师从教育本质和教育良知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品位,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在“心理契约”方面所着力的管理点。唯其如此,教师才可以像案例中所说的那样“真真正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教育才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6月的一天,我正批改着学生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苏教版第六册语文配套练习册中的第六单元自测题,突然,学生的练习册中滑落出一本异样的练习簿,没有姓名,但起始两页却密密麻麻写满了老练的铅笔字,仔细一看,原来是学生家长写给我的一封信。尊敬的卞老师:  您好!  今天,我看了魏学诚语文家庭作业的第四题。产生了两个不解之处,想向您请教。  一、《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课堂教学是一段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旅程,更应该是一段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融合的智慧之旅。  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引导,使课堂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在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在老师的随机应变。而在这首散文诗中,话题感召是关键。构建一个阅读话题至关重要,因为一个精巧的阅读话题,能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密切联系的桥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顺畅。请
墓志铭——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    弗兰克·梯利曾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  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在洛克的墓碑上,刻的是他生前自己所写的墓志铭(当然,死亡日期是后添的):  约翰·洛克长眠于此。你们如问他何许之人,回答是:他是一位满足于小康命运的人,他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学者,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对此,你们可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的著作,比之于碑
[校长档案]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因此把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是学校管理的应然选择。由小葛的事我开始思考学校管理如何彰显教师劳动的价值.反思自己的实践我觉得校长要做到情理互融。  所谓的“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要考虑教师劳动的价值。一方面,要让教师的劳动有一个彰显的平台。我们学校在安排一周工作时,工作清单上设置“上周回顾”的栏目,展示上一周教师、学生中的闪光
对洪泽来说,要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最大和最难的问题就是“钱”。  洪泽采取的办法:一是“财政挤”。县财政一年收入只有一个多亿,要保证教育投入做到“三增长一优先”,就只能想法挤。二是“政策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想办法用活这些政策,多方引资,多元办学,让政策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三是“银行贷”。教育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学校充分利用
凡是与秦培元有过接触的人,无论时间长与短,都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行走力”与“静坐功”。  他就是靠“行走力”和“静坐功”在洋思度过了28年,由代课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到洋思的“掌门人”。  校长,无一没有办公室,秦培元也不例外。但他的办公室,不在综合楼,而是位于教学区中心位置的一问狭窄而简单的小屋。秦培元说,工作不是坐办公室,工作是“行走”。办公室放在教学区中间,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走进教室,走近学生
实际的课堂学习中,班级里至少存在三类学生:已经会了的、正适合学习的、还不具备适当的知识准备的,且即使在同类的学生中,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持久力等也都是有差异的。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今天,我们要改进以往的减少差异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创新课堂的生长点。从“一统”走向“差异”。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和起点。    一、兼顾全体,科学分层    教学前期从学生的学
教育中,我们常常说:为了每一个学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而张家港教育往前更进了一步,抓住了这一理念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为了每一位教师,不落下任何一个教师。在张家港人看来,只有教师稳定了,幸福了,专业化了,学生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最优质的教育,教育也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1 王开东:一个“客籍教师”的成长故事    2004年8月,王开东和他的爱人一起成了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的新成员。这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我的办公室玩。无意中,他看到了我关于学生订正作业的记录本,便调侃我道:“老兄,这是你的‘收租’本吧!”“收租?”我一时还没能回过神来。朋友便解释道:“你们呀,就像过去的土财主,交了租的就把名字划去,名字没划的三天两头就来催要。”不提也就罢了,一提还真有点那么个味儿。朋友走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起我身边的老师对于作业有错学生的一些记载方法,还真是各有千秋。有的老师是把学生做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