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虽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重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越强,主要学科的成绩也就越优秀。此外,阅读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广大同行探讨。
  一、当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程序化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阅读能力对初中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虽然认识到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是依然沉浸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理论所取得的“成效”中,使得“预习课文—讲解课文—分析字、词、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这一传统模式经久不衰,教师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教师对语文教材讲解过多,重教轻学,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等,都存在弊端,语文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都被忽视了。
  2.功利化的教材讲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分析、讲解具体文章时完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把语文与其它能够定量评价的学科同等看待,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教师往往会以教参或自己概括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将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丰富联想都扼杀掉。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乐趣。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阅读文章应从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到其思想灵魂,但为了应试需要,很多优秀文章都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被从一句话、一组词甚至一个字去放大研究。以上,都成为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障碍。
  3.课外阅读教学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为了应对升学、应付考试,在各学科的题海中遨游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也不予以重视,疏于指导。很多学生课外阅读都存在问题,或阅读结构不合理、或阅读速度慢、或难以抓住重点,而浏览、跳读、扫视等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因缺乏教师的指导而难以掌握。
  4.语文考试偏离应有之义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增强方面,但实际上,为了升学,教师和学生会专门来研究如何应对考试,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即使考试中有阅读试题,也设定了固定的评分标准。过分追求答案的标准性,一切为考试服务,无疑会限制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理解。
  二、初中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首先,在施教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这与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语文视为“工具”不无关系。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运用“工具”的能力,教师们往往会抓住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肢解”性分析,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技能。在阅读能力培养中重技能、技巧,却不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标准化的制约
  笔者认为,标准化应该被视为阻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因为为了应试而标准化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在“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中兜圈。标准的推行,让学生不再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是在反复阅读、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以获取高分。但实际上,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养成和提高。
  3.评估中的误导
  目前,“高考指挥棒”几乎调动了社会中的所有教育力量都绕其旋转。虽然初中生的阶段性目标是中考,但其指向也是未来的高考。成绩代表一切,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评优、晋级等都会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实,很多优秀教师都认识到此中弊端,但无奈深陷其中,也只能被动地被考试指挥棒指挥着,有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寻蹊径的却不能为。
  三、构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不论现实如何,如果依然依照传统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已经跟不上课改的要求。改革要求建立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也终于蹒跚而行,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责无旁贷,为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构建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献计献策。
  1.开拓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新思路
  阅读重在理解,需要将文章内容、层次及主体有机结合起来,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新思路时也应遵循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将以下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利用:一是文本模式,充分利用文章本身,从字词到短语到句子到全文,逐层解码加工,获取全部意义;二是联系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非精确但有效的阅读,利用已有知识来吸收文章少量内容信息,来对全文意义进行“猜测”;三是相互作用模式,即将前两者整合,互补不足,既对文本进行分析,也能将前后要点进行联系加工。
  2.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种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先进教学思想,如阅读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现代读解理论等,并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准模式,再付诸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反复验证完善,将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经验方法、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反思,应用到准模式中使之升华,最终构建出可供借鉴与推广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3.采用可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阅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进行“技能”“技巧”的灌输。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在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阅读体验,既要做好阅读的组织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对话者。
  其次,要创造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课堂上带有集体氛围的阅读与个人化的阅读有很大不同,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异常重要。试想一下,如果课堂氛围刻板呆滞,学生又怎能通过富有活力和创意的阅读来进行对话呢?更别提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想象力的扩展了。
  除课堂阅读外,更要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意义。相较于课堂,课外阅读更具自主性,但相对来说盲目性和随意性也大大增加。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制订阅读计划、介绍阅读方法、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等方式来解除学生的课外阅读困难。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课本中的例题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究性,是课本的精髓。浏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很多试题来源于课本,“题在书外,根在书内”。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若能充分发挥课本中例题的潜在功能,适当加以拓展延伸,可以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现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道例题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原题(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如图1,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情感渗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知识、能力与智力均得到同步提升。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呢?  
初中语文课本中已经收入了部分历史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如何让他们较好地读懂文章,从文章中吸收精华,则是教师们要考虑的问题。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初中课本中收录的历史题材的文章多为有趣的故事,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然而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些要义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们能够对我们自己
数学中的化归思想的核心就是转化,把原来的问题进行转化,将难题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来解决。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化归思想的本质和运用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这一思想。  一、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的数学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体现,而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但是因为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多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特别是我校大力倡导的问题教学法,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在转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针对此宗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卓见成效。但我个人认为,随之而来的作业问题也需要尝试着去动一动,使学生乐于去做作业,并能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  下面,笔者针对新课改下的作业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更新作业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作业的理解要从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学术的成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功效,离不开求特求异的思维能力。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工程’。”在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由于自身经验教训、思考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出现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是发散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的生动表现。教育学认为
众所周知,阅读古典名著可以快速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骨干教师,笔者对“农村中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少得可怜,每周课外阅读7个小时以上的初一占比为7.23%、初二占比为11.25%、初三占比为2.17%。  本来可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古典名著,为何从学生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呢?原因很简单,如今学校领导注
多媒体教学有直观、鲜明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教学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也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中,教学课件给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一些新的气息,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传统课堂教学不曾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1.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觉得概念多,公式难,又抽象,不容易理解,学生将书读来读去后读不懂,索性就不愿意去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把抽象的概念变
基于对总复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被重视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教师对总复习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教版对总复习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说总复习要做两件事:“理”和“练”。  “理”是指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纵横交错的知识网。数学知识就像一个一个链环,学习时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复习时却可以一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