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tu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学生时期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的思维发展、学习习惯、实践创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学习情境”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融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利用故事式、问题式、探究式、媒体式和生活式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合运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问题式的学习情境,点亮思维意识
  问题式的学习情境,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走进知识的核心,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吸收、掌握和运用.问题的建立,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思维参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专注,从而进入一种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建立问题式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
  问题情境:为什么海水能托起上万吨的轮船,却不能托起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呢?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学生就会对这两个物理现象进行对比,知道了水是相同的,只需要比较轮船和铁钉就可以了,促进了学生对“影响浮力的因素”进行猜想,积极地对物质的质量、体积、受力分析和在水中的状态进行研究,创建实验进行反复地验证讨论,使学生对“影响浮力的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顺利导出了“浮力公式”.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结合教师的不断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2实验式的学习情境,加强体验实践
  实验式的学习情境,是在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使学生从事实出发,对具体的实验进行观看、操作和实践,通过学生对实验的看、听、触、嗅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实现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原有认知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升华和新理论的内化提供有力条件.
  比如在学习有关“惯性”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来进行模拟,为学生创建实验式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分析.
  实验情景:在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长方形木块:(1)突然拉动小车向前运动,观察小车上长方形木块的运动状况;(2)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停止运动,观察小车上长方形木块的运动状况.
  学生在实验中,清晰地观察到了小车上长方形木块的运动状态,学生对长方形木块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到了小车突然向前拉动时,长方形木块的上方还没有做好准备,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底部会随着小车向前运动,故木块发生倾倒;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长方形木块的上半部还在运动,而底部跟着小车一起停止了运动,故木块会发生倾倒.实验给了学生直观具体的认识,从而通过推理、演绎和归纳总结得出了新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3探究式的学习情境,突破重点难点
  探究式的情景,为学生深层剖析知识创设平台,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从情景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从而收集相关的资料、处理信息、设置实验,再积极地实验操作、方法整合和数据分析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内容、夯实基础,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有关“探究物体运动快慢”时,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创设探究性主题,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攻克与突破.
  探究情境:探究物体运动快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探究之中,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交流和整合,从路程、时间两方面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分析,利用电动小车、电子表等实验器材进行了模拟,精心地设计实验方案,并积极地进行实验操作,对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进行了测定,仔细地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情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积极动脑思考,攻克了重难点问题,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媒体式的学习情境,直观具体展示
  多媒体式的学习情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具体、视听结合的优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多媒体进入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对物理过程进行模拟,由静态变为了动态,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比如在学习有关“日食、月食形成”的知识时,课本上的平面图表示不够生动形象,学生对平面图图示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课堂效果一般.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式的学习情境,以帮助学生利用相关的内容.
  媒体情境:利用Flash软件给学生展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动画技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者之间的实际运转情况,在相应的位置出现相应的图形.
  生动直观的媒体展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环食和偏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真实、动态的模拟,什么位置形成什么现象,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结合相关的坐标分析,深化了学生的观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5生活式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能力
  生活式的学习情境,展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在生活情景的建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融入情景之中,以促进学生对原有认知的理解,灵活地运用在分析讨论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比如在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建立生活式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生活情境:大家刚才的讨论显示,摩擦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那么,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子?
  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着没有摩擦力的生活,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象.人将无法正常行走、房子将无法安静地待在一个地方……等等,学生阐述了很多,没有了摩擦力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的困扰.教师就可以顺势点出:“生活中的摩擦力都是有利的吗?大家总结一下摩擦力的利与弊,怎么利用摩擦力来方便人们的生活?”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摩擦力有了深层的理解,掌握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学会了运用摩擦力为生活服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学习情境”的建立,架起了学生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之间的桥梁,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景出发,逐步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理性思考中,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认真、深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潜心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在现阶段中学物理课堂上,互动探讨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同.所谓互动探讨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团队模式探讨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且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充分融入学生们的学习之中,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盲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下面将对如何构建初中物理互动探讨课堂
沈从文是个能写字和会写字的人,他的一生笔耕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自身文学创作的丰厚经历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物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
当下的教育实际中,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来看,这种关系体现在当下的学习与评价机制当中,尽管学生从入学到高中学段都认为考试是学习的必然要素,但对于自身学习与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却不尽了解,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厌恶考试的——常常有学生说,如果没有考试,我将十分乐意学习!笔者以为这是浪费了教学的资源.如果学生能够从自身成长的角度清晰地知道学习与考试的关系,那就可以让两者起到相互促进
期刊
读了《走出惯性的深层误区》与《如何理解惯性与速度无关》,笔者对“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的教学意犹未尽.笔者认为,学生以为“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产生的前概念,要转变这一概念,需要充分分析其产生原因,再加以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1 “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前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1.1 “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  在高中人教课本中,有关惯性大小有如下描述:“对于任何物体,在它们受到相同的
期刊
【课题名称】  《电磁转换》复习课(“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复习目标】  1.以“电和磁”为线索,让学生对电磁转换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再现.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3.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反思来引领知识提升,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以实验为基础,将物理知识融于具体的物理情境,以唤起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再现与理解. 
【案例背景】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尤其是初中物理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脱离生活的物理必定是枯燥乏味的,让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空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熟悉的环境、走进家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而且还将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知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早已认识到好的解题方法或技巧,对解决某些具体问题非常有用,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整体方法、等效方法、对称方法、类比方法、特殊值方法等等.但任何一种方法有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必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列宁就说过,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更应注意这些“方法”成立的前提,“方法”运用的条件,“方法”适用的范围等等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导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到好处的“导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通过“导”,可以“引”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适时有效的“导问”可以为课堂锦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类比法的一般模式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其中a、b、c与a′、b′、c′相同或相似,所以研究对象B可能具有属性d′,且d′与d相同或相似.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