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有条件下的历史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师生互动;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钟声早已敲响,各个地区的素质教育改革已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因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硬环境各不相同,导致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教改进程更为迟缓,“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轻过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较为普遍,笔者认为在我们这些硬环境不具备的地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安龙二中八、九年级十个班556名学生进行调查及座谈,归纳出造成学生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能力差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会问,不敢问,没机会问,不习惯问。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必然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对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大脑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史学认知结构,从而能明确确立学科学习目的,能够对人类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达到警世醒世、知往鉴来,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历史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道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正是这个道理。故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模式。
  教师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从活跃课堂气氛的觉度,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适合“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环境
  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如果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很难受到熏陶,进而迸发出“问题意识”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及历史学科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可用课堂解答、面谈或指导学生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询资料找出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共同研讨问题,不做简单的是非的判断。教师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毫不掩饰自己知识的不足。比如,学生提出“德国总理勃兰特在遇难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而战后日本却千方百计地美化其邪恶的侵略历史”这一问题时,教师因一时回答不全有关“二战”结束初期,东京审判对日本法西斯没有彻底清算的细节以及日本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及神道教、武士文化、皇国史观、经济崛起等多重原因,才诱发学生以“日本军国主义为何幽灵不散?”为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二、营造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的手段可谓多样,可用实物媒体,如史料、照片、文物、图画等;也可用电教媒体,如幻灯片、投影、录音、软件等;还可以虚拟情境,如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历史情境的创设可缩短时空距离,让学生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历史的场景中,于是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发问题意识。
  1、提供史料,疑窦顿生
   用CAI课件展示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处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边观察边思考,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引发问题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人民日报》报道的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某产65217公斤的报纸材料和另一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学生看后大为惊讶,顿时提出问题:《人民日报》怎么会登载这样严重失实的报道?有人相信吗?为什么那时候人们像面对“皇帝的新装”那样不敢说真话?“大跃进”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欲罢不能,急于想从教学中获得答案。
  2、将错就错,以谬生疑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当学生的观点出现错误时,教师就顺其谬误进行推进论证,当出现极不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错误之源。比如,教师在讲完“十月革命”后,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资本主义?”按此推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感谢鸦片战争了。当然学生看到显然谬误的结论时,便会产生困惑: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客观上有无进步作用?
  3、水中投石,激起波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学生正在讨论的热门话题,联系有关教学内容,也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上《甲午风云》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久前《报刊文摘》中刊登的一个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侮辱中国人的帖子,当今的日本正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及日本政府修改有二战历史的教科书等等史实。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固有的心理平衡,产生巨大的疑问:当今的日本人是如何认识他的前辈们对外邪恶的侵略历史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对当时及今后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实施开放教学,倡导多向怀疑,大胆发问
  长期以来的封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打破固有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改变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唯书、唯师心态。要敢于怀疑传统,质疑传统,质疑书本,挑战权威。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科学史上的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论”,都是如此。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集中的表现。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大胆发问,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假如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会成功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理性思考,质疑问难,少些唯书、唯师,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得到加强,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重在激励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总是充当权威、仲裁者,拿固定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想法,教师可以暂缓评价,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时,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并非每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便是大功告成了,有时留一点空白,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更加精彩。
  教师在教学中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学贵有疑,教贵存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而其本身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在经济欠发达,教学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一线教师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并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教学探索,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995,(10)
  [2]冯培兰. 历史学科创新思维的考察与培养. 中学历史教与学,2002,(2)
  [3]徐世德. 创新视域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例说. 学科教育,2004,(1)
  [4]《知心姐姐》精华本2004
其他文献
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为了更好的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必须改革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亲合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注重教学效果,强化习题训练。  【关键词】兴趣 亲合力 赞赏 乐学 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了,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累、教师也累。所以说在英语学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各种能力要综合培养,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 学习 能力 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各种能力要综合培养,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内外学习的难度,就会使学习动机更加强烈,积极性更加高涨。因此,我们从高一就要从各个方面抓起,做好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沐浴着祖国课改的春风走过十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伴随着全区“目标教学,自主有效”课堂改革的浪潮拼搏五载,我校“分层教育教学”特色的创建,终于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散发了奇葩的异香。行走在腰关中学的校园里,每一位老师都是责任的天使,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自信的主人。这是课改远景践行,更是我们多年来孜孜不倦进行特色创建绽放的奇葩。  一、分层管理评价体系的
学科教育和人生观培养是两个不同发展领域的教育命题。长期以来,在教育行动中这两个命题始终未能做到相得益彰。80年代后,随着日益沉重的应试压力,语文教学中繁琐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愈演愈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既漠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审美,也忽略了对学生人生观和品德等方面的有效塑造。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但又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初中物理是小学综合科部份知识的延伸,是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赋予全新教育理念的新教材,广大贫困山区中学物理教师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面临教育价值观的困惑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活动的
“学案教学”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我们学校当前的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摘要】先秦历史散文,或称先秦历史叙事文,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主要源头。本文主要对于《战国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希望对于今后的叙事文学中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的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战国策》 女性形象分析 个性特点 细节描写    1 引言  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策》,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过的本子,但各篇的原始作者,应都是战国人。《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策士游说的言论和行事
作为老师,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提到语文就茫然不知所措,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知如何挖掘;语言文字组合千变万化,不知如何深究。其实,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我们不妨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先尝试学习语文的妙处,再在模仿中慢慢渗透,然后不断加以自己的创造、创新。  一、在模仿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1、学语言也可从模仿开始。模仿别人的语言进行运用,模仿别人的思路组织文章,模仿别人的手法进行写作……历年的语文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