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dusamat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老师,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因为教师是儿童与道德第一个“权威”,孩子对于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懂得既要尊敬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新来的语文老师是个女的,为了启发学生的观察力,让孩子说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师的不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头发长短不同,单双眼皮之分,戴眼镜与否等等。其中一个男孩从一开始就举手,但老师一直没叫他,到最后同学们都没什么可说的时,这个男孩突然又想起一样不同来,于是又高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起来,他说:“您是女的,没长小鸡鸡,以前的老师有。”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非常不高兴,批评他意识不好,思想不健康。孩子觉得很委屈,就告诉了妈妈。妈妈知道老师5做的不对,但是觉得不该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于是肯定了老师的做法。
  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不应该生气,即使孩子的话让她略有尴尬也应该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维非常单纯,他想的肯定没老师想的多。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批评老师,仿佛老师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筛选和素质考证。如果认为老师是没有错误的,这很不客观。家长应该敢于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老师也应该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
  现在全社会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把教师树立成了学生面前的权威,这个现象在小学尤为严重。師生间的关系处处流露着强势与弱势,君主与臣民,有知与无知,正确与错误这种极端的意识。这是不对的,这才会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有谁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权威呢?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老师提出批评,不是教他不尊敬老师,而是教他敢于质疑权威。
  孩子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思想时,可能会出现偏激。哪怕是偏激,我们也要首先用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后客观地引导他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另外,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凡是个性的东西一定是独特的,独特了就总会和平庸发生冲突。我们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野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度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这句话提醒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如此重要,人的理智不可以有枷锁。这句话读起来有些空,似乎也比较平淡;其实它说的很实,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值得家长和老师们时刻关注,深入反思,处处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有自身的特征和特点。教师要思考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最终达到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说是一门新新的学科,它是由90年代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演化而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人机交互的透明化,应用的容易化,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有专家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探求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我在高一作文教学上作了一次尝试,教后反思,自觉受益匪浅。  这堂课的课前教学设计如下: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两篇作品《政治老师的那点事》 、《父亲的游戏》,学生阅读并评价;然后,让学生阐述评价两篇作品优劣的理由,并引出本次训练重点“写出人物的个性”;接着,教师重点介绍写出人物的个性的三种主要方法,①写好肖像,以形传神,②刻画眼睛,
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为了更好的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必须改革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亲合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注重教学效果,强化习题训练。  【关键词】兴趣 亲合力 赞赏 乐学 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了,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累、教师也累。所以说在英语学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各种能力要综合培养,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 学习 能力 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各种能力要综合培养,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内外学习的难度,就会使学习动机更加强烈,积极性更加高涨。因此,我们从高一就要从各个方面抓起,做好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沐浴着祖国课改的春风走过十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伴随着全区“目标教学,自主有效”课堂改革的浪潮拼搏五载,我校“分层教育教学”特色的创建,终于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散发了奇葩的异香。行走在腰关中学的校园里,每一位老师都是责任的天使,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自信的主人。这是课改远景践行,更是我们多年来孜孜不倦进行特色创建绽放的奇葩。  一、分层管理评价体系的
学科教育和人生观培养是两个不同发展领域的教育命题。长期以来,在教育行动中这两个命题始终未能做到相得益彰。80年代后,随着日益沉重的应试压力,语文教学中繁琐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愈演愈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既漠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审美,也忽略了对学生人生观和品德等方面的有效塑造。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但又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初中物理是小学综合科部份知识的延伸,是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赋予全新教育理念的新教材,广大贫困山区中学物理教师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面临教育价值观的困惑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活动的
“学案教学”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我们学校当前的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摘要】先秦历史散文,或称先秦历史叙事文,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主要源头。本文主要对于《战国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希望对于今后的叙事文学中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的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战国策》 女性形象分析 个性特点 细节描写    1 引言  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策》,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过的本子,但各篇的原始作者,应都是战国人。《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策士游说的言论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