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缺省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述知识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造成文化缺省。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跨越文化缺省的问题。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儒林外史》为例,归纳两位译者针对因科举制度词汇产生的文化缺省的几种常用翻译策略,即直译、释义、直译 释义、省略。这些翻译策略有助于推介源语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文化缺省 翻译策略 《儒林外史》 科举制度
  随着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的高速发展,翻译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从重视语言转向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被视为以文化移植为中心的跨文化活动。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1](P34)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不断融合使文化翻译成为国内外学者们讨论及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一种文化里头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2](P34)这种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即为本文谈论的重点——文化缺省。本文拟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儒林外史》为例,探讨杨、戴两人针对文化缺省,尤其是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缺省所常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缺省
  缺省即在交际过程中,只要不影响交际效果,交际双方就倾向于经济原则而将一些共享的知识省略。其中被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与语篇有关的缺省则叫做“语篇缺省”;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相关的省略部分,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便为“文化缺省”。[3](P55-60)
  文化缺省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普遍现象,也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同一文化的内部交流中,由于交流各方享有共同的背景知识,部分信息的缺省并不会影响交流的连贯性。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种缺省却常常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当完全不熟悉源语文化的异文化读者遭遇文化缺省时往往会导致意义上的真空,因此译界众多学人孜孜以求,探寻破解由文化缺省而产生的翻译难题的路径。这要求译者不但有双语能力,而且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重构原语文字中被缺省的文化含义,将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给译文读者,帮助他们消除阅读中出现的意义空缺,使语义连贯。
  二、英译《儒林外史》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缺省。《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名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覆盖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尤其含有大量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词汇。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产物,与之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所标志的事物,如:状元、监生等词汇,在英国文化中难以寻觅。因此,如何处理文本中蕴含的大量文化缺省是翻译的关键。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儒林外史》针对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缺省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如下:
  1.直譯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一对一地进行翻译。直译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
  (1)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4](P14)
  When they reached the Dragon Gate, the guild head pointed to it,and said,“This is the gate for scholars.”[5](P25)
  “龙门”被直译为“dragon gate”。中国人把龙看做是能带来好运、权力和前途的庄严和神圣的动物。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成龙就是获得荣誉声望。中国有句古语:鲤鱼跳龙门,即指传说中的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因此,过“龙门”指进入此门通过考试的秀才终将拥有成功的生活。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残忍的怪物。但在翻译过程中,为传播中国文化,杨氏夫妇仍然维持龙的意象,未用其他代替,只在下文中用“the gate for scholars”进一步说明,确保目标语读者至少能把龙门与学者、与某种带来好运、财富权力的东西相联系。由于上下文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译文读者不难推断出其意思,同时有机会联结出全新的文化意象。直译一般被认为对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源语文化无济于事,但是本书译者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在语境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直译不仅不会对文化内涵的沟通造成影响,反而会起到引入异国文化风情的作用。
  (2)弟今年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4](P13)
  On the first day of this year I dreamed that I was looking at the list of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results....[5](P23)
  (3)年长兄竟搬到我那里去住,将来殿试,一切事都便宜些。[4](P46)
  ...Why not come and stay with me?It will be more convenient for the palace examination.[5](P81)
  (2)与(3)中的“会试”、“殿试”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科举考试。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报考资格为已通过乡试的举人。会试录取者称贡士,贡士再由殿试复试。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主持,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只取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的称为“二甲”;第三等的称为“三甲”。   明清时期会试在京城举行,而殿试在紫禁城中的保和殿举行,因此在上文中,“会试”的翻译用了“metropolitan”(大都会的)这个词,“殿试”则用了“palace”(宫殿)这个词。此处译文把原文照搬过去,在内容与形式上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保持了原文形式和内容,注重了意义的准确传达。
  2.释义
  释义即不逐字逐句地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意味的一种手段。由于它既能保存原文的信息,又能给译者表达上的自由,因此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
  (1)……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4](P7)
  Candidates would be tested every three years,and required only to write paku essays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5](P13)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这些内容对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是不言而喻的,但西方英語国家并不存在同等的信息,由此产生文化缺省。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为“the Five Classics and the Four Books”,甚至加上脚注具体说明哪四书哪五经,英语读者就只能了解到它们是几本书,而这些书究竟代表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是有多大重要性则完全不能体现。这样不仅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反而会阻碍整篇文章的理解。为了扫除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杨氏夫妇选择简单的释义为“Confucian classics”(儒家经典著作)。
  (2)……“我这地要出个状元。”[4](P282)
  ...“This plot of ours will produce a Number One Graduate!”[5](P501)
  状元指在古代科举制度最高等级的殿试上取得第一名。在西方社会没有相同的文化词汇可参考,因此上文中,“状元”译为“Number One Graduate”,把状元的内涵意义用释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确保读者认知程度的可接受性。
  (3)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4](P15)
  “Anybody who buys the rank of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can go in for the examination.Since Mr.Chou is so learned,why not buy him a rank so that he can take the examination?...”[5](P27)
  释义是采取解释性的方法译出原文的意思。明清时期,在国子监读书的称“监生”。因此,(3)中“监生”一词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国子监”和“学生”。依据明清制度,设在京都的中央学校为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因此,国子监一词又可拆分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和“学府”两个概念。通过这样的拆分,监生一词就可以译为“a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在限于篇幅的情况下,释义能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基本含义,在阅读译文时迅速建立连贯的语义。
  3.直译 释义
  直译 释义即指在文化缺省之处,译者在直译的同时插入额外信息的一种手段。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反而会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1)教她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4](P69)
  She had also learned to write the paku essays with their divisions into eight paragraphs:‘broaching the theme,’‘advancing the theme,’‘embarking on the subject,’‘the first strand,’‘the central strand,’and so forth.[5](P122)
  “破题”等是明清时期学子参加科举考试所作八股文中的固定写作结构,存在于封建时期。这些词汇包含高度的文化特异信息,对现在的中国读者来说已经很陌生,更不用说西方英语国家的读者。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甚至可能误解原文。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必须改变形式,在译文中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杨氏夫妇采用直译加释义的方法来处理,首先以释义的方式解释它们是八股文的各个段落,然后以字面意思直译各词,完整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2)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却还不曾中过学。[4](P10)
  The former magistrate placed him first on the list of county candidates,but he’s never yet been able to pass the prefectural examination.[5](P17)
  “取过他个头名”和“中过学”与科举制度的分级考试相关。如果(2)中坚持直译,不添加“county”(县)和“prefectural”(院的)两词,则极易造成读者的迷茫:究竟是哪场考试取得第一?怎么又没通过考试?没通过哪场考试?这样就不能完整传达原文里的文化信息,造成误解。
  4.省略
  省略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减少一些词更忠实通顺地表达源语的思想内容。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具有原文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省略可以分为部分省略和全部省略。
  (1)周进道:“老先生的朱卷,是晚生熟读过的……”[4](P13)   Chou Chin said,“I read your examination essay over and over again,sir...”[5](P22)
  在上文中,译者用了部分省略的翻译方法。明清时期,为防考官衔私舞弊,在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中后,将本人在场中所作之文刊印赠人,也叫朱卷。“examination essay”只译了“朱卷”的内涵信息,外延信息被省略,目的在于使译入语的内容和结构更简洁,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
  (2)……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4](P19)
  ...Fan Chin,has passed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Kwangtung, coming seventh in the list.[5](P33-34)
  明清時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参加乡试的是秀才,考中后统称为举人,第一名又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此例中“亚元”在译语中被完全省略,因为该词包含过量信息,如果全部表达清楚,就会使文本显得拖沓冗长。杨氏夫妇选择省略该词而用“has passed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Kwangtung, coming seventh in the list”补充整个文化信息,行文流畅不生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文化缺省这一现象,杨宪益、戴乃迭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因为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传承的是历史。特定的文化记录的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千姿百态的生活习俗,包括为所有成员共有的文化经验,因此,两位译者灵活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方法,尽力将源语的文化缺省信息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再现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让译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源语文化的异趣,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之一斑,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Juri Lotman
其他文献
反问又叫“激问”。反问通过“激”的方法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从问话中得出答案,往往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语气也更强烈。它包括层递性反问、讽刺性反问、悬念性反问、疑问性反问、抒情性反问、机智性反问。反问看似明知故问,实则是有的放矢,是为了不问,是为了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反问技巧,掌握反问语气之间的不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准确把握反问运用技巧,既可以使学生正确、透
摘 要: 本文针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物理实验课 存在问题 改进策略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投入不够。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没有标准的物理实验室,理化生合用实验室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农村中学的实验器材,主体属Ⅲ类配备,受条件的限制,所配仪器数量少、差缺大,
摘 要: 在加拿大学习培训后,针对中、加两国在政治制度、社会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不同,根据教改精神,感到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试验性地开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潜移默化地把审美理念、意识和情趣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联想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及对知识传授方式的创新,可以从“投资理财方式微型推介会”、“参与进行时”、“我心目中的女神”和“非常观察”四个方面入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完善个性,与此同时,关注三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理性感悟实践探索注意事项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摘 要: 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日益多元化,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中考是对学生初中三年来学习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终结性评价,师生都非常重视。然而,有些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题海战术”,片面地过于夸大语法的作用,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中考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作者分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总复习误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考 英语总复习 误区
摘要: 在注册入学这一新的招生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更多的是面临危机。民办高职院校要想继续发展,就得积极寻求出路,应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要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应对危机,寻找出路。  关键词: 新形势 民办高职院校 出路问题  2011年江苏省对全省26所高职院校(民办院校23所、公办院校3所)采取注册入学招生考试制度,这是对职业教育进行
一、教学说明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6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千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较好地理解数的概念,我在课中借助单根小棒、整十捆小棒、整百捆小棒,采用了数一数、估一估、闯一闯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
摘 要: 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作者针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细节运用的优势与注意点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细节 教学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既有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扫荡式复习与深化,又有对专题知识、通史知识的整合与分析;既有对历史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又有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与综合。因此这项工程必须由设计方与施工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造就,并经得起
摘要: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取得成功。本文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兴趣的激发、合作学习、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确立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主体地位学习主人    在英语教学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堂思路清晰讲解详细的课,却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听,更不用说
摘 要: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师长的语言评价、引导作用很大,直接关系到其思维定势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其一生的成长,值得重视。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语言评价 思维定势  评价孩子是一门学问,尤其对幼儿来说,老师、家长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成长。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师长,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谨慎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其中言语的引导、规劝作用尤为明显、突出。下面笔者阐述在幼儿教育中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