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ve200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学会鉴赏诗词的意象。
  2.能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会鉴赏诗词的情感。
  3.背诵全词。
  重点难点:
  1.分析词中的意象。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诵读、品析、探究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跟音乐分离,为诗的一种。是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是以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由此得名。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的意象了。
  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易错读音——注音:
  (1)百舸( )争流
  (2)携( )来百侣
  (3)峥嵘( )岁月
  (4)挥斥方遒( )
  (5)浪遏( )飞舟
  (6)怅廖廓( )
  2.易错字形
  (1)针贬( )时弊
  (2)行踪鬼( )秘
  (3)挥斥方酋( )
  (4)群英汇( )萃
  (5)布( )署已定
  (6)愤( )发图强
  (7)事( )态人情
  (8)和霭( )可亲
  (9)成群结对( )
  (10)廖( )廓
  3.注解词义
  (1)意气/义气:
  (2)辽阔/寥廓:
  (3)风姿/丰姿:
  4.朗诵全诗,你认为该用 感情基调朗读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要读出节奏,读出词中的豪情。
  2.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3.《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4.读完词后,你感受到词中描绘了几幅图景,请为每幅图景拟一个名字。
  三、品读鉴赏
  1.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2.湘江秋景图,哪几个字用得好?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下阕中“忆”字的总领意义?
  4.下阕的“同学”是怎样的形象?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四、应用拓展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想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结合本词意象,选择一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情感。并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你学了这首词,你对词有哪些认识?
  五、当堂训练
  1.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会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江山如此多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2.阅读毛泽东的词。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对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3.背诵抽查。
  学习反思: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通联:湖北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代表刘尚辉: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少先队报优秀指导者,湖北省三·八红旗手、优秀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并且学好英语。让学生在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阐述一些使英语课堂活起来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    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教师应紧跟时代步
绿色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绿色思想”的核心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程也要加强对实验教育的重视,实验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学习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在观摩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高中组的16节课后,作为教研员的我有了更深切的
一、 合理引入  1. 词汇教学  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词汇量都很大,多数学生觉得记忆这些单词很困难,这时我就琢磨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我常用的方法是给每个学习小组抽签,每张纸条上写上一个字母,是该单元比较难记的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然后让组员背诵出抽签所获字母的所有单词,以在一分钟内背单词比较多或背完所有单词所用时间比较少为胜者。在第一轮决出胜负后再进行第二轮比赛。第二轮比赛是根据读音规则或拼写规律,写出
英语学习,单词是基础,单词如果记不住,就根本谈不上连词成句,更谈不上掌握英语、运用英语去交际。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平时说话都是用本地语或者是母语,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交谈,其他时候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记好单词,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大部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英语单词的记忆对整个中学生群体来说又是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掌握英语单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记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利用.白板的普及更加推动了“微文化”的诞生,微课虽然短小,但是作用很大.微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重点
<正>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
【评析文章】王立华:《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0期。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