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具操作,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数学活动经验都是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学具,通过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具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4-02
  所谓数学活动经验,指围绕目标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以便在后续遇到相似情境时能够快速反应并进行应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学习,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将“数学活动经验”纳入课程目标的四基之一,足见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积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获得深刻的体会,从而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最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借助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学具辅助,激发操作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经验的积累通常来自于动手、动口等感官操作。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一些趣味性强、直观形象的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直接的感知中获取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包装盒作为学具,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课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圆柱包装盒的侧面,它是什么样子的?”生:“它的侧面是弯曲的。”师:“没错,这是一个曲面。那么,大家知道要用多少包装纸才能制作出这样一个曲面吗?”学生再次对学具进行观察,思考后回答:“这个曲面就是圆柱的侧面,只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即可。”师:“没错,但是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呢?”学生由于没有求曲面面积的经验,一时之间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来。这时,有学生提议:“将圆柱包装盒剪开来看看。”“这个想法很好。”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那我们就亲自来剪一剪,但只允许剪一刀,看看圆柱的展开图到底是什么形状。”学生顿时热情高涨,对这个操作活动充满了兴趣。经过动手操作后,有的学生剪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学生却剪出了平行四边形,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剪出这三种图形的过程,学生发现只有沿着高剪才能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圆柱的侧面积到底应该按哪种图形的面积来求?将圆柱剪成平行四边形后,能否将其变成长方形?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些条件……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积极地投入新的探究之中。最终,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求圆柱的侧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而长方形的长又是圆柱底面的圆,由此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里,教師巧妙运用学具,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操作中深入探究,掌握圆柱侧面积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利用学具操作,理解数学原理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严密性。小学阶段学生由于思维的特点,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很难真正掌握其本质,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由于学生缺乏平均分的实际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利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拿出8个圆片,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圆片进行分一分的操作:“同学们,我们要将8个圆片平均分成相等的2份,应该怎么分呢?请说一说分的过程。”有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回答:“我先将第1个圆片放在左边,再将第2个圆片放在右边,这样分成左右两组,然后将第3个圆片放在左边,将第4个圆片放在右边……以此类推,直至手中所有的圆片都分配完毕,最后发现将4个圆片分成一组,这样就能得到相等数量的2份圆片了。”“你做得非常棒!那么,如果要将圆片分成相等的4份或者8份,又该怎么分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又动手操作起来。一生回答道:“要求分成相等的4份,可以分成4组,每组2个圆片;要求分成相等的8份,可以分成8组,每组1个圆片。”师追问:“这样分了以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每组圆片的数量都是同样多。”……学生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同样多”,并进一步概括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上述教学,教师正是通过学具操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既理解了新知,又发展了数学思维,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学具探究,拓展知识领域
  数学学习就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不断积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妨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习得的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例如,教学《等式的性质》一课时,由于学生此前已经基本理解了等式的原理,所以教师利用天平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拓展探究:“你能用四块重量板(10以内的数字),让天平平衡吗?可以先试着挂一挂,再用等式的形式将它写下来,并说说这么挂的理由。”有的学生先将两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左边的3与7上,再将两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右边的7和3上,这时天平平衡,于是用算式3+7=7+3表示;也有的学生先将两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左边的5和8上,再将两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右边的9和4上,这时天平平衡,于是用算式5+8=9+4表示;还有的学生先将三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左边的1、3、5上,再将一块重量板挂在天平右边的9上,最后用算式1+3+5=9表示……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同学们,老师这儿也有四块重量板,其中一块挂在天平左边的8上,一块挂在天平右边的4上,那么另外两块重量板应该挂在哪里,才能让天平保持平衡呢?请同学们用等式的形式来表示。”学生思考后写下了以下的等式:(1)+8=4+(5);(2)+8=4+(6);(3)+8=4+(7);(4)+8=4+(8);(5)+8=4+(9);(6)+8=4+(10)……“请仔细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回答:“随着左边的数越来越大,右边的数也越来越大,但左边的数一定比右边的数小4。”这里,教师运用不同形式的等式,让学生进行挂一挂的操作,使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意义,从而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四、利用学具反思,深化活动经验
  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经验有限,即使参与了众多的数学活动,也很少会自发地进行反思。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具操作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与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在反思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说明原因。”教师提问后,学生纷纷拿出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在观察与分析之后,有的学生说:“如果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个过程会非常复杂,也容易出错,但将它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就非常简便了。”也有的学生说:“我们之前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相似,所以我认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就能运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了。”“同学们非常棒,想到运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刚刚听到一些同学说,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必须沿着它的高进行裁剪,那么,能否不沿着高裁剪呢?”学生动手操作后,一致认为不可以:“因为长方形有直角,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就必须找到平行四边形中的直角,而这只有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高才能获得,所以必须沿着高剪才行。”最后,教师总结道:“没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其实,在图形转化中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部位,它们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快速地将其找出,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解决问题。”这里,教师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予以合理的点评归纳,使学生在反思中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学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合理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学具操作,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助力学生打牢数学学习的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泮梦婷,周英.巧用学具,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玩转数字天平”教学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师,2020(03).
  [2] 朱春华. 巧用学具演绎魅力数学课堂探索[J]. 成才之路,2018(14).
  (責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本化习作意味着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呵护他们的情感,保护他们的意识,从而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效益。通过素材选择生本化、修改完善生本化、多元评价生本化,教师从多方面落实生本理念,就能有效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本理念;链接生活;引导反思;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动态生成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利用与整合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和运动,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予以改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动态生成;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24-02  所谓动态生成,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摘 要]识谱是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乐谱缺少了解,对识谱学习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乐感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唱歌曲中识谱、在倾听鉴赏中识谱、在演绎活动中识谱,都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音乐;识谱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思维反应存在一定的“时差”.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耐心等待,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摘 要]课后练习是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托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落实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拓展阅读,可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后练习;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08-0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给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创新的思路。同时,“体育强国”的提出,也给当前的体育教学带了新的挑战。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体育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9068(2021)
“生问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在自主总结归纳中正确地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梳理、归结、对接中完成认知内化.
[摘 要]阅读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意识,教师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探索和设计,自主阅读、互动阅读、鉴赏阅读、实践阅读,都可以与深度学习形成关联。深度学习是一种学法应用,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在贯彻学习策略时,需要在教学观念、学法指导、阅读优化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学习;教学观念;学法指导;阅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快乐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写作.教师从深入观察、广泛阅读、个性表达、赏识评价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够引领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开创出一番新的写作天地.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启蒙学生英语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使命,推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英语拼读能力的培养,加强语音知识、发音方法、规律剖析、构词记忆的专项指导,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助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稳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拼读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