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不具备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很难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此类教学模式可以保证教学密度,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不能保证学生能够使用已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为了迎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教学都逐步使用了生成性教学模式,此类教学模式可以完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具体阐述实行生成性教学的做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生成性课堂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生成性教学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质,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未知知识的兴奋感,从而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会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微调,从而制定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此类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适当的压力,从而奋发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够加强互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激情.
  2 在初中物理课堂采用生成性教学的具体做法
  2.1 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基础
  在初中物理课堂高效开展生成性教学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由于初中课堂每一节课都只有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务必选择最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着重的讲解.因此,教师务必要了解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例如,笔者在进行《电功率》这一章节内容的讲课之前,首先了解学情,这一章节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而自己掌握的;这一章节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巧是否需要笔者进行着重讲解学生才能够明白;学生学习基础如何,是否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等等.通过了解学情,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将物理和生活紧密联系
  物理教学包含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有趣的物理活动体验.为了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物理活动体验,教师应当抓住生活,巧妙地将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直观地增加学生的物理活动体验.物理这门学科来源于人类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回归物理的本质,利用多种生活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使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当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后,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自然会有所提升.
  例如,笔者在某次物理活动课堂,依据自行车这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交通工具,设计了一系列的場景,引导学生使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笔者首先询问,自行车能够前进的原理是什么?机智的学生发现自行车的设计中包含了力的传递以及滑轮的省力措施.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在自行车前进的过程中,前后轮受到的力的方向是否相同呢?学生经过研究发现,是相反的,后轮推动前轮.在这之后,笔者询问学生,我们学到的物理杠杆知识在自行车上得到了何种体现?学生经过讨论发现两个踏板之间的运动符合杠杆原理.通过情境设计,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即使常用的交通工具,也存在着诸多的物理知识.在活动课完美结束之后,笔者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研究自行车座的弹簧,思考缺少了弹簧,自行车会发生何种不稳定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弹力知识的复习.学生通过此类物理课堂的熏陶,可以有效地在生活中使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身的物理综合素养.
  2.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主动实践积累物理经验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物理现象,动手实践物理实验,从而帮助学生最为直观地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获得物理知识以及加强物理知识,学生更能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快乐,从而更为主动地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索.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务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强学生的物理体验,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激情,最为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动手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有关《浮力》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发现学生普遍对于浮力和体积无关存在疑问.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猜想.学生通过合作思考,利用烧杯,橡皮泥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实验,依据橡皮泥的多少以及弹簧测力器的示数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此类方式,既可以增加自身的动手实验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以及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当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探索问题、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习惯之后,需要重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世界观,在体会到物理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造福世界而不是投机取巧,损害他人.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学习好知识,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4 巧妙利用学生的习题加强物理教学
  物理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很强,因此,需要学生做一定的课后作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做题,学生更能够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建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课后习题的布置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学生在进行作业的解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错误资源,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学习体系.能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有效增加课堂密度.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加强引导下,能够通过习题训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进行《浮力》这一章节讲解之后,布置了如下的作业:如何让只有重5 N的液体产生50 N的浮力,并设计实验方案.部分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的时候,依据教师给的表面文字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认为这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让只有重5 N的液体出现50 N的浮力简直是天方夜谭,从而直接下定论.面对此类现象,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虽然能够解决学生的疑惑,但是却不能够保证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大一点的试管内部装入重5 N的水,在小点的试管内放入重30 N的水,加入重5 N的红墨水,再加上小试管本身的总量,刚好重50 N并且能够浮在大试管上.通过实验,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避免想当然现象的出现.学生今后如果再遇到此类问题,就会首先想到自己动手实验,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依据表面文字直接给出结论.
  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尽快运用创造性和互动性并存的生成性物理教学法为学生进行服务.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理解物理知识,更需要具备探索知识,质疑知识并且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利用相关器具进行实验,解决问题这样的物理能力.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希望广大同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最优质的物理学习体验.
其他文献
1 几个相关联的概念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概念的界定  ]1.1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
通过“适切提问”调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从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角度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巧设课前提问,促全体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进入听课的兴奋状态就等于在延长有效课堂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取“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
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期,具有"摆渡成长关键期""接续小学与高中""培育智慧涵养德性"三大主要功能。初中教育总目标应是"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提供高品质的教育"
江苏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为了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利用课程建设的方式,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初中的投入.我校有幸成为了江苏省首批被扶持的学校,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大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大幅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促进学校实验设施的有力改善,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通过两年来的实施和摸索,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如何通过物理
一次在学生的黑板报上看到学习的“悟之三境”:(1)学习是一种负担;(2)学习是一种谋生的手段;(3)学习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对待学习的态度大致就这三种,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是持有第二种态度,能达到第三种境界正是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但不少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比较弱,不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学习态度也就不够端正.作为一线教师,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深知这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发展认识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由于初中生对于物理现象的认识多基于生活经验,且刚刚接触物理,因此对很多初中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存在很多错误的前概念.研究表明:这些前概念会阻碍学生科学地认识物理现象,制约物理知识的系统
1 物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1 物理文化的概念  物理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人类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物理特有的文化特征.从狭义上讲物理文化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物理文化以物理工作者为核心、为创造源、为实践者而向人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应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提高四个阶段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1 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依据  1.1 人本主义理论  意义学习理论
当前,新中考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考试科目由“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加选考科目的“点餐”,这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初中的育人模式如何从模板化培养进化成个性化培养?如何协调学科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发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学科学习与其兴趣爱好结合?如何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提升进行有效衔接……  课程的品质决定了学校的品质。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以下简称“仁和中学”)以课程建设撬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