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多元理解和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外阅读意义的多元理解
  
  课外阅读既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然而,许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书时,总是会征求教师的意见,认为课外书是为课内学习服务的,因此,不少学生的书架上摆满了作文集之类的应试书。也有不少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时,简单照抄课标“必读书目”,学生虽买回一大堆名家名著,但多数是摆摆样子而已。这样的引领,导致学生离书本越来越远,阅读兴趣越来越淡。
  其实,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狭隘的课外阅读领域,在9~12岁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间段内改变学生的阅读观念,既要帮助他们走出电视、网络等快餐式、图片式阅读误区,又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有足够的宽容。
  
  二、课外阅读书的多元选择
  
  1.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有足够的宽容,走出名著误区
  其实,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还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有的家长很反对卡通和通俗小说,认为它们是垃圾书,却不知这些书正是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读物,而且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未尝没有帮助。据调查,1990年和1991年来自32个国家的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测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芬兰儿童最普遍的阅读书刊是什么呢?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看一本漫画书。时下,动漫节给许多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他们了解了孩子向往的世界,这让不少孩子看上了自己喜欢的书。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他们喜欢的书
  学生爱看动画片,没听说过他们看《猫和老鼠》时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动画片好似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为什么学生一旦把眼睛转移到书本上,就有开小差的、打瞌睡的呢?研究表明,9~12岁是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阶段。怎样把学生手中的书也变成一块吸铁石,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每个学生心里的“黄金屋”想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走进阅读,关键还是走入学生的阅读心理,了解他们的喜好。从性别角度讲,男孩子的阅读和女孩子的阅读有很大的不同。男生往往喜欢读科普作品,好的科普作品其实也是好的文学作品。
  一次大课间活动,我正和几个学生一起跳绳。
  生(跑到我跟前,叹着气):老师,我的理想实现不了了。我的理想是变成奥特曼,飞到宇宙中去!但是,我不会飞,所以我的理想实现不了。
  师:你是不是很喜欢看《奥特曼》啊?
  生:是的。每个星期回家,妈妈都给我看《奥特曼》的。
  从这些话中,我发现这个学生的家长并不在意孩子看什么样的书,只要孩子喜欢,就给他看。
  师(接着问):你为什么喜欢奥特曼啊?
  生:因为奥特曼很坚强,能打败很多怪兽。像××奥特曼、××奥特曼。
  师:你觉得奥特曼在我们生活中有吗?
  生:我不是很清楚。可能有。因为奥特曼每次出现都是从宇宙中来的,可能奥特曼在地球上没有,他生活在宇宙中。
  师:那你觉得《西游记》和《奥特曼》哪个好看?
  生:还是《奥特曼》好看!《西游记》里的那些人,在我们生活中是没有的,而且孙悟空打妖怪的时候,都是三个人一起和他打。《奥特曼》,里面的人和我们生活中的一样,有怪兽出现的时候,只有一个奥特曼和他打。有时候奥特曼会被打死,但是奥特之父会给他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他复活。
  师:《西游记》里,孙悟空也很厉害的啊?
  生:像孙悟空这种长相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
  师:其实我们看《奥特曼》,是要学奥特曼那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奥特曼》在生活中也不存在,这部动画片是日本的作家结合科学知识写出来的,老师建议你多看一些带有科学知识的、科普性强的动画书,比如《蓝猫淘气3000问》就很好。还有,你说想变成奥特曼到宇宙中去看看,那老师建议你双休日回家时,可以看一些关于宇宙奥秘的电视以及这方面的书,好吗?
  生:好的!
  儿童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力,奥特曼神通广大,行走于地球和宇宙之间,为保卫地球与怪兽展开激烈的战斗,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宇宙这一神秘领域探索的欲望。他们在观赏一幕幕扣人心弦的争斗画面时,强烈地感受到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同时,其压抑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学生在看《奥特曼》时,他们会觉得似乎被带到奇妙的世界之中。同时,奥特曼高大、勇敢、坚强,富有阳刚之美的形象也深入学生心里。
  对于这样的书籍,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家长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借助奥特曼的勇敢、正直、正义感的一面,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片中暴力的镜头较多,过多地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应该告诫学生不要过于迷恋这样的书籍,那只是阅读中的调味品。
  
  三、课外阅读引领手段的多元化
  
  1.不要让所有的课外阅读都在课外进行
  阅读就如走桥,由课内走向课外。特别是阅读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的扶持。如课堂上教师可用“短小5分钟精彩推荐”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给学生翻看书中精美的插图。当教师介绍完后,一定就会有学生高高举手“定阅”教师手里的书了。
  2.组织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深入读书
  有了阅读兴趣以后,一方面要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鼓励;另外一方面要采取主题阅读的方式深化课外阅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开展各种班级读书活动。
  首先,要给这样的活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如“小书虫啃书活动”、“小蚂蚁取粮食”。其次,要每学期定期举行,让学生常常惦记这项活动。再次,拓宽阅读面,丰富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先列出一些主题,比如动物世界、环保、战争与和平等,结合主题,请学生自行选择书籍,教师帮助编成书目,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书目表格。当然,奖励也不能少。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如5本、10本后,就授予相关的“阅读学位”。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特别爱读,有的学生不爱读的情况,这时候教师不作强求,可以直接让他们推荐自己爱读的主题来读。往往在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举行主题报告会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尊重、支持、欣赏、鼓励的语言来引导,多用“我们”这个词,用“我们这次的讨论很踊跃,收获很大”取代“你们还要继续的阅读”等口头语言,用“眼睛”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表情等。观察学生,看谁发表得最多,谁一直没有说话,是不是有学生不耐烦,是否有学生一直垄断发言权,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现场加以调控的。教师不要预设立场,过早表达自己的见解,给足学生发挥的空间,然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请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意见,增强其团体接纳感。
  3.积极开展“亲子阅读”
  课外阅读绝不全是教师的任务,家庭是否提供一个相关的阅读环境,父母是否是爱书的人,对孩子形成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做过父母的人,都有被孩子小时候缠着讲故事的情况。上学以后,之所以有的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电子游戏,原因之一是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上学,能自己独立读书,就取消了宝贵的“亲子阅读”时间。其次,家长和学校疏于提供一个相应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渐渐远离了“书”朋友。更多的家长认为不知道该给孩子提供什么书,对孩子潜在的阅读兴趣没有加以诱导。
  “亲子阅读”在国外早已流行很多年,英国每年都举办一次寝前阅读周,还有图书馆对妈妈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台湾,“故事妈妈”也走进了很多的幼儿园。“亲子阅读”可以是母子共同阅读一本书,交换相互的看法,还可以是直接朗读给孩子听。家长如果能够坚持朗读课外书给孩子听,一定会对他的语言能力和心智水平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
  
  四、课外阅读的多元评价
  
  别让读书笔记成为阅读的“瓶颈”。读书笔记只是阅读评价的一种方式,在阅读引导中,我们更应注重及时的交流。在一开始,教师帮助设计一些比较活泼的表格,让学生填写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说,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出版社、喜欢的角色和喜欢的理由。也可以根据主题印成书目,让学生读完后在喜欢的书名后面打钩,通过口头介绍大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或是根据阅读开展小小课本剧的表演,这会非常深入人心。评价的方法也应不求单一,学生个体之间也不要整齐划一,力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都有所收获。
  在书的大千世界里,让我们和学生一起选择一些好书,让学生亲近艺术,解放心灵,走进人类高贵的感情,懂得尊重一切生命,提升知性和理性,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责编 夏 天)
其他文献
眼药种类很多,不仅有治疗作用,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所以药品的选择是否正确,用法是否得当,对眼病的治疗和防止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上眼药是件小事,殊不知,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人们的食欲也在悄然减退。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功能变得非常脆弱,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疾病。炎热夏季里如何调节饮食结构。如何吃出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感,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范读,引发语感  放眼今天的阅读教学,常看到教师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要领,或自豪,或悲伤,或激昂,或兴奋,继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听朗读录音,希望能引发学生感悟。尴尬的是,几分钟后,学生正襟而坐,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效。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指导朗读,再现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学生面前展现丰富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说实话,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尤其是农村学生,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的生活单调,信息贫乏,阅读量少,所以作文选题单一,内容单调,语言贫乏。其实,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学生并不缺少习作资源。淳朴的民风、温暖的人情、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农家生活,无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活水。那么如何利用本色生活让农村孩子爱上作文?  一、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家乡的美丽
伴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合作、探究、自主的教学模式正被许多教师如火如荼地运用到课堂中,而传统的讲授法则离课堂渐行渐远。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课堂,应是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显所长、和谐共生的场所。教师应将讲授、合作与探究等众多方法兼收并蓄,合理而科学的使用,为实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而服务。  一、因材讲授,促使课堂达成高效  讲授法教学方式作为一种传统性
<正>当下,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与《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腔鲜明,不是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
语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它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