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感因阅读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范读,引发语感
  放眼今天的阅读教学,常看到教师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要领,或自豪,或悲伤,或激昂,或兴奋,继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听朗读录音,希望能引发学生感悟。尴尬的是,几分钟后,学生正襟而坐,捧着书本,表情却依然如故,感情也游离于文本之外,哪有语感可言?事实上,当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以后,对文本内容所承载的音韵内涵就会有独到精辟的感悟理解。此时,教师在课堂上有机地进行范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而教师范读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能对学生传情达意,都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抓住几个“没想到”展开教学,让学生一边观察文中插图,一边听我朗读这段凄美的文字。学生心性投入,跟着我一起皱眉,一起叹息,一起感动,一起愧疚。当我深情地读完这段文字后,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的眼角泪光莹莹。我想,这感人的一幕正是范读所带来的不可预约的精彩!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有效地范读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朗读兴趣,能使文本中深邃悠远的思想,美好缱绻的情愫犹如汩汩清泉润泽学生心田,引发学生的语感。
  二、善于补白,丰厚语感
  阅读教学中,对于与课文内容相关,而课文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灵动的想象,并加以阐释、说明和补充,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悟作者编写意图的匠心,这便是成就课堂阅读教学精彩的补白艺术。特别是在教学古典诗文的时候,若能引领学生紧扣字眼,含英咀华,领略文境,于诗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处探讨斟酌,那必会扫除阅读理解上的障碍,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和心理距离。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屏幕显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简短的九个字,就展开了一幅美妙的乡村画卷。那么,词中写了哪些人?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为什么呢?
  (生小组合作,圈、画、想、议,组内交流)
  师:在这暖阳高照的午后,在这低微矮小的屋前,相伴一生的翁媪盘膝而坐,聊着,笑着,几杯酒下肚,话便多了起来,你能融入情境,想象补白吗?
  生1:老爷爷望着老奶奶,笑着说:“老伴呀,俺两口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儿子们个个身强体壮。瞧瞧,大儿锄豆正忙,中儿织笼尽心,小儿剥莲悠闲,哈哈哈哈……”
  生2:老奶奶拍了下老爷爷的臂膀,逗趣地说:“老头子,当年你讨我时可是光棍一条呀,咱现在生活富裕了,你说过要亲自为我插上银簪的呢。”
  生3:老爷爷捋了捋胡子,深情地说:“老太婆,想当年,我们一家人多田少,生活过得是清苦哇!现在,孩子们大了,咱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俺们能喝上一杯小酒喽!”
  通过以上补白环节的交流展示,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但准确理解了词中“吴音”“相媚好”的含义,而且亲密触摸到了词的情感内核,再通过师生合作的反复吟诵,品悟到了经典的文化情怀。
  三、注重诵读,升华语感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言简义丰,韵味悠长的名品佳作。想要学生深入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非诵读不可。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是全班齐读。那些气场强大的,激情洋溢的课文,通过齐读能自然创设摄人心魄的震撼情境,读起来节奏明快,气势豪迈,就连班上平时一些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学生也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融入朗读之中。齐读能读出《长江之歌》的恢弘磅礴、气贯长虹的满怀豪情,能读出《生命桥》中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而划过的一道道眼花缭乱的生命弧线的壮烈之美,能读出《卜算子·咏梅》中“花枝俏”的执著顽强和“不争春”的宽广情怀交织成的潆洄澎湃的朗朗大“笑”!我们可以选择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节奏韵律渲染情感的氛围,陶冶学生的精神世界。配上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二泉映月》,能读出阿炳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向往美好、敢于抗争的品质;配上舒缓曼妙、婉约优雅的《春江花月夜》,能读出《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意盎然、绿满眼波、生机勃勃的春的旋律;配上轻松欢快、童真丰沛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则能读出童年那段纵横闲适、无忧无虑的时光所带来的铭心刻骨的刹那永恒!我们还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在中低年级的课文中,一些叙事完整,角色鲜明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融入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和情感,配合着朗读表演。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角色形象的性格特点达到具体完整的了解,又能让语感能力在语言、动作、神态的多重感官表演中潜滋暗长。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牢牢把握文本脉搏,切实掌握语言精髓,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参与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听到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的精彩声音,才能实现训练与朗读同构共生,想象与语感比翼双飞的教育理想。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天津一中年逾古稀的老校友,每季度按固定日期聚会一次。这些次聚会,人员有减无增,有的因病不能参加,有的驾鹤西去。大家感叹生命短暂,品咂人生况味,仿佛那达摩克拉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情境的创设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诸多“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情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    一、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错位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一种手段,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作为中国儿童的母语文化启蒙课程,小学语文理当立足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的审美趣味来学习语言和文字,重在为儿童打好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本文仅从语趣的角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几个解读策略。  一、浅吟低唱,感受音乐趣味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划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如,五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提倡“以瘦为美”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遵循语文学科规律的前提下冷静思考,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瘦身”之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追求自然情境,不做刻意雕琢修饰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茫茫原野上,生长着一种气味芳香的草本植物。古时民间多用它医治霍乱。它的叶子如同豆叶,古人称豆叶为“藿”,加之它那浓烈的香气,文人便把这种野草叫作“藿香”
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十分重要,不但能降低服药剂量,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还能控制轻度的血压升高。那么,如何饮食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呢?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儿童手脑“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造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幻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根据诗句的意思作一幅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  (生先沉思,稍后活
小学中高年级须经常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却很难进行检查、反馈,往往是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测与评价呢?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举行读书交流会就是检测评价课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常用的读书交流会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不定题读书交流会。学生通过交流会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收获向大家汇报,与大家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
眼药种类很多,不仅有治疗作用,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所以药品的选择是否正确,用法是否得当,对眼病的治疗和防止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上眼药是件小事,殊不知,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人们的食欲也在悄然减退。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功能变得非常脆弱,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疾病。炎热夏季里如何调节饮食结构。如何吃出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