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与大历史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由无数的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伟人,又有千千万万不起眼的小人物。正是这些无数的过往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珠海拾贝一般,将零碎的历史片段缀集在一起,汇聚成为一部人类历史壮丽的诗篇。一个人物,无论身分贵贱、功勋大小,都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与折射。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历史人物开展线索式教学,使得“课魂”更为突出,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文课堂。
  【关键词】历史人物;线索;课魂;人文课堂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的角色和作用,历史就变为“死”的历史,宛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历史课也就变成一堆无意义的抽象概念和枯燥的史实堆砌。重视人的作用,就是要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功效。“以人来唤醒人”。陕西省特级历史教师郭富斌老师曾在《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一节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课上,据他的口头调查了解,知道抗日名将杨靖宇历史事迹的学生,仅占每班的17%,在关于杨靖宇将军有限的知识的来源上,从初中历史教科书和课堂这一主渠道了解的不到20人。这一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并不鲜见,传统的“背景——经过——影响”三步曲教学法,严重造成历史教学只重视“事”,而忽视了“人”在历史事件和史实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历史事件成了的主角,而人物只是其中次要的角色而已。实际上,“一节好的历史课,可能有一千种评判标准,但会有一种共识——人物是历史课堂的主角,甚至是灵魂。”没有人物作为教学主线的历史课堂是杂乱的、缺乏条理的,也不能向学生阐述有具体细节和生动的历史史实。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叙述史实必定离不开历史人物的串联作用,历史人物能够将琐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史实和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利用历史人物作为历史课堂的主角和中心线索,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不仅能彰显“课魂”,更能使枯燥的历史史实生动、饱满起来,历史课堂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呈现出“微观化”的特点,即从关注大型的历史事件、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伟人这种传统的宏观现象,到关注社会下层普通的个人。通过细微的个案研究,折射出社会的普遍一般性,探究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有点类似于语文写作中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我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即通过编撰人物传记的形式,以人物为中心,记录下相关的历史事实。其中,既有上至王侯将相,又有下层的商人、手工业者、百姓、侠客等各色人物。从关注上层宏观统治阶级到底层微观的平民,读者通过阅读其中人物传记的内容,即可粗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相关史实。以《史记·陈涉世家》为例,通过读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个人的历史传记,就能折射出秦末统治者暴政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而起的演变线索和历史史实。因此,以人记事的《史记》比以年纪事,以事系人的《资治通鉴》更加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借鉴和运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当中。那么,怎样在历史课堂中选取恰当的人物开展线索教学呢?
  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主旨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
  人物线索教学方法作为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主旨,选择一位合适的历史人物,以他个人经历作为本课的教学线索铺开。然而,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历史事件,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才能为课堂教学所用,符合教学主旨。因此首先要对人物的一生主要轨迹进行梳耙,可以根据他们的主要经历制出人物主要事迹的年表。然后搜集有关教材内容的人物史料,并进行合理的剪裁,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内容时,根据教材中“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这几个子目的内容,结合课标要求,笔者精选取了参与了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东史郎作为本课的人物的教学线索。之所以选择东史郎这个人物作为串联本课知识点的人物线索,首先是因为东史郎从1937年入伍,直接参与了侵华战争,先后经历了七七事变、天津和上海、徐州等地的相关战役,还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南京大屠杀。东史郎还将侵华战争的经历以战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与本课几个子目是高度贴合的,是本课教学极佳的历史史料。
  在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中,我引用了东史郎日记中这样两段史料:
  材料一:
  唯有力量才是正义。世上一切都是弱肉强食,此外什么也不是。有力量者就是正义者……霸者的正义,只要有这样的东西存在,争斗就永远不会停息。嘿,我们日本人!不管是释迦,是孔子,还是基督,只要与日本违抗,就必须让他流血,必须同他作战!祖国日本有生的权利,有必须生存下去的义务。
  ——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
  “残暴的日寇现在对我们中国已决然发动了全面的战争,地点已经不仅是冀察两地,上海张垣的战火此刻正猛烈地燃烧……这次战争开始的时间,是在七月七日深夜,日本驻丰台的部队,非法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士兵失踪,突向我驻防卢沟桥的军队攻击!我们二十九路军为了保卫民族的生存……以一团官兵抵抗敌人,与日军三千之众相持二十余日,英勇壮烈牺牲。前赴后继、不怕死的精神使敌人心惊胆战。”
   ——东史郎摘抄《第二十九路军敬告各界民众书》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法西斯为了实现“霸者的正义”“必须生存下去”,对我国发动了哪一事件?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华战争的策略发生了怎样变化?从材料中能看出中国军队有什么样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中华民族又是怎樣应对这种变化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人物以上的历史材料,就能够知道七七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法西斯主义发动的战争罪恶和丑陋的嘴脸被揭露无遗。在材料二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下中国军民英勇不屈,不怕牺牲,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命运视死如归的凛然态度。从中也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在讲解“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笔者同样引用了东史郎的日记的记载:
  不知从哪儿抓来一个中国人,战友们像牵着狗仔的孩子们似地耍弄着他,而西本却提出一个极其残忍的玩法,就是把他装进袋子里,浇上汽油再点上火。中国人连哭带叫地被塞进了一个装邮件的袋子,袋口被紧紧地扎住。人在袋子里跳动、哭泣、叫喊,袋子像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袋子里发出地狱般哀号,像个在火球滚来滚去。牵着绳子的西本叫道:“喂!你若嫌热,就让你凉快凉快吧!”说着,就把两枚手榴弹系在袋子上,扔下了池塘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东史郎日记中的这段材料,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杀害中国无辜民众的残暴行为,激发起学生满腔愤慨的民族情感。
  本课通过以东史郎个人的侵华经历,以他的日记内容整合本课的知识点,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教学线索清晰,知识点之间过渡流畅自然,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此外,透过东史郎这位侵华老兵小人物的战争回忆和忏悔日记,更使得学生培养史料实证意识、论从史出,能够从人物回忆录中以小见大,受到理性的启发,反思战争给两国人民都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选取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深有同感,每当讲解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历史标志性的事件时,学生总感觉只能够“仰望”他们,总觉得离自己十分遥远,多了一份陌生和距离感。因此,选择让学生比较熟悉的人作为教学线索,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显得尤为重要。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为例。本课的内容涵盖了1958年底到1976年,长达二十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很长。其次,涉及的历史事件多,有1956年的“中共八大”、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1966-1976十年文革等。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事件多。如果采用为时间线索平铺直叙,学生根本记不住,而且会记得很乱,更加缺乏趣味性。此外,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过程中还涉及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于理解。针对教材特点,笔者选取了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作为本课的中心人物作为线索铺开。福贵是作者根据中国近代的史实虚构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重大历史变迁,小说中许多内容与本课的教学线索极为贴切。
  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学生曾经阅读过这部小说或者看过有关的影视作品,对于福贵这个人物一生的曲折经历有所了解。因此,以“福贵”这个人物的变迁作为本课的中心线索,结合小说一些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描述作为课堂教学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特殊背景下的史实,更有助于学生梳理清楚混乱的历史事件。小说中一些有趣的情节也能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过程中,为了分析其危害性,笔者选取了人物在小说中的这段内容作为史料:
  汽油桶在原先老孙家架了起来,福贵将砸烂的锅和铁皮什么的扔了进去,里面放上了水,桶盖上盖,就这样煮起了钢铁。里面的水一开,木盖就扑扑地跳,水蒸往外冲,这煮钢铁跟煮肉还真是差不多……钢铁煮了两个多月了,还是硬梆梆的。
  设置问题:结合上述材料中福贵炼钢铁的内容以及大跃进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工農业比重图”,谈谈当时“全民大炼钢铁”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便可得知福贵等农民“砸锅炼铁”“土法炼钢”的效率极其低下,不仅不能炼出高质量的钢铁,浪费了资源。作为农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都不能炼出钢铁,还耽误了农业生产的时间。紧接着,结合“工农业比重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客观得出“全民大炼钢铁”会对资源生态和国民经济比例产生极大破坏的结论。
  在讲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时,笔者通过整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并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民公社成立了,福贵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人民公社名下,村里办起了食堂,家中的米盐柴什么的也全被村里没收了,最可惜的是那两头羊,把它们养得肥肥壮壮的,也要充公。
  设置问题: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有什么特点?假如你是福贵,你会乐意将所有劳动成果“充公”吗?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民的积极性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小说内容中关于福贵家里财产所有权的变化,以及角色代入思考。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过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在事实上是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需要的。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辩证关系,化抽象为简单,易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辩证分析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
  三、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特点虚构的历史人物
  在利用历史人物作为线索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特点选取适当的历史人物,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采用虚构的历史人物。例如,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抓住他们学习历史时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逻辑性思维等认知特点,可以根据史实合理地虚构历史人物,将虚构的人物与课文的知识点巧妙地“穿针引线”。例如,在讲解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虚构了宋代农民“李铁蛋”一家人为躲避金兵骚扰而“南漂”(到南方谋生)的故事,以史实为依据,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宋代经济繁荣的各方面表现。例如,分析宋代商业特点时,笔者创设了铁蛋一家在临安逛夜市的境景:
  已经是子时(古代夜间十二点)了,铁蛋的一家才从家乡连夜赶路到达临安城郊外,正在他们愁没东西填饱肚子时,突然看到城墙的郊外的有着大大小小茅店数十家,都已经半夜了,还亮着大灯笼。不一会儿,店小二端着一碟热腾腾的白馒头凑到他们跟前说:“客官,您请往里坐。”   设置问题:材料中反映了宋代临安城商业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情境材料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很快就能够理解宋代的商业高度发达,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在讲解宋代海外贸易发达与市舶司时,笔者同样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铁蛋家就安顿在临安城的城隍庙附近,每天都能看见穿着白袍和大胡子的蕃客(外国人)。听附近街坊老王说,他们都是来自遥远的大食(阿拉伯),个个都腰缠万贯呢。铁蛋听了心里痒痒,恨不得立刻向官府申请出洋和大食人做生意。
  设置问题:结合教材分析,宋代的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何处?铁蛋想出洋前往大食做生易,首先要经过哪一个政府机构
  批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虚设的人物材料设置的情境,结合教材内容,就能够很快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不仅掌握了教材的基础知识,结论的生成水到渠成。并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通过实践证明,虚构的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线索,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效果是极佳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的历史人物必须向学生加以说明,防止学生“误假为真”。虚构的历史人物,教师也必须要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找准人物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合理创设历史人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历史。
  四、选取人物要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人唤醒人”
  历史学科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和最终的价值在于“立德树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而“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有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使人启智的史事,他们都会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学生具有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生理想”。在开展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线索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取的人物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讲解《罗斯福新政》一课的过程中,笔者以罗斯福为本课的人物线索,布下了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明线,按照医生为病人治病的三步曲,我将罗斯福塑造成一位为“山姆大叔”(美国)治病的医生。按照医生为病人治病的步骤,把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一、把脉辨证,认识危机”;“二、对症下药,解决危机”;“三、药后疗效,新政后美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通过医生为病人治病的“三步曲”巧妙地将经济大危机的出现——新政内容(危机解决)——新政影响这三个内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另一条是暗线,在讲解罗斯福治理危机的过程中穿插他的个人不幸遭遇与坚持新政的魄力和智慧性,让学生从中感受罗斯福个人崇高品質与爱国情怀,受到情感熏陶。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解释道: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一日就能够达到完美无瑕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改革,巩固了自身的制度,挽救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从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随后,笔者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有关论述。学生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经历,思考便可得知:在当前,我们要坚定改革开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立意,凝聚了课魂。
  五、结语
  开展以历史人物作为线索教学,史实是基础,情境创设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师选取任何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境,都要以史实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围绕教学目标和主旨展开。在此过程中利用历史人物作为线索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树立起家国情怀,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代合格公民,体现历史课堂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富斌.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0).
  [2]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1.
  [3]齐世荣,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0.
  [4]李剑云.高中历史以人物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
  [5]李端慧.高中历史人物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何芸.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初探——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22).
  [7]陈国清.例说“以人带事”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5).
  [8]宋锦芳.以人物为主线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其他文献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构建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更深入认识,并发展科学思维。  
【摘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的终极目的,初中毕业班体育课教学亦然。为此,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引入游戏活动,合理利用评价手段,倡导正面评价等有效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体育课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教学;学习动机;动机培养  一、学习动机及其在体育课中的表现  众所周知,学习投入的大小决定着成绩的好坏,而如何让
本报综合消息 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作业优化设计的指导,9月7日、9日,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带领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中学学科教研员到梅州市学艺中学和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初中)开展初中高质课堂与作业优化设计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集中交流和学科视导研讨两个环节。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020年8月31日,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SSKT2020012)总课题组评审,我校申报的子课题《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提升的应用研究--以剑
一、案例主题及其内涵  1.案例主题  如果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与记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案例主要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的培养。  2.分数乘分数内涵阐述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运用“数”来刻画、研究形,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考虑,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绪结合起来,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英语习作教学中尚存在对习作教学重视不够的现象,尤其是缺乏对学生英语习作的模块训练,以至学生英语作文难以得高分。如何改变英语习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知理论,任何新知的学习和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图像基础上,通过问题、对话和思维碰撞,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中产生的理念,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设计英语学习活动时应注意“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提问,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提问给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提供平台,是实现师生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方法,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从数学理论知识考虑,还要从思维能力发展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相关问题设计,以做到有效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各方面入手,设计有效、积极的课堂问题。正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乏有许多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理论要来源于实践,并且指导实践。由此,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许多教育教学的启示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在日常的电影欣赏中,也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启示,笔者就此谈一谈。  一、说“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一个
【摘要】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更像攀岩的扶梯,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的高峰。但是“追问”必须得把握时机,讲究方法,掌握火候,才能让课堂满堂飘香。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碰撞学生思维的助推器,梳理学生思维的助动器,激活学生思维的助跑器,从而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追问;小学语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一项十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获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内容,进而为其传递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国意识,帮助幼儿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在智力开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将红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