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提问,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提问给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提供平台,是实现师生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方法,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从数学理论知识考虑,还要从思维能力发展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相关问题设计,以做到有效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各方面入手,设计有效、积极的课堂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目的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提问的现状
  (一)提问流于形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往往是将问题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未能深入知识点内部,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其进行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不透彻,课前准备不充分,存在着随意、敷衍提问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只是针对答案显而易见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出现机械式提问,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即可以回答出来,达不到提问的最终目的。
  (二)提问形式单一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总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长期运用这个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再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提问形式过于单一亦是现在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些浅层次提问,流于形式,缺少想法,无法令学生产生再往深一层思考的动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缺少思考性,经不起推敲,而且是记忆性问题所提问题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度,学生在课本上就可以轻易找到答案。事实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认知表面,学生回答的答案也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而且这些问题在书本上已经列明答案,并没有表明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整个提问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成年人的认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过难,学生没理解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进步,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有些教师只关注老师本身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质疑意识的培养。教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的提问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或对学生的提问漠不关心,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减。即使学生提问了,如教师引导不当,也谈不上好效果。
  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关系”的练习中,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组动画片:熊猫婶婶在文具店里热情地说: “欢迎小朋友来到我的文具店。”进来一只小猴子,说:“熊猫婶婶,我要买2支铅笔”,接着,熊猫婶婶拿出4支铅笔放在柜台上。接着又展示了柜台上放着的6个书包、8个铅笔盒、10支钢笔、12个橡皮。
  教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性1:小猴子买铅笔干什么用性2:小猴子為什么喜欢到熊猫婶婶开的店里买文具性3:为什么是熊猫婶婶开文具店而不是猴子婶婶?(全班哄堂大笑)生4:文具店里的铅笔是什么样的性6:铅笔上的图有熊猫婶婶模样的吗?(A是一阵笑声)
  很显然,教师没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从自已对动画片的理解去提问,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一)设计开放型问题,提升创造性思维
  开放型问题是指思路较为开阔,不能轻易地用“对不对”“是不是”等答案回复,而是需要回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其能进行问题设计的点也非常多,但教师耍从中进行选择和设计,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首先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来激发兴趣。对小学数学课堂来讲,教师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授业解惑,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更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多使用“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等提问语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如“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上,教师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画一条直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图形吗?学生1:只要画出它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即可。学生2:也可以过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点作直线。学生j: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问题2:对于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也能这样画吗?为什么?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中心对称图形。问题j:你能不能用两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合有一对顶角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问题4:对于问题3,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多少组?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固然只有几个问题,但紧扣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也使学生主动的思考。
  (二)创设序列型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讲授的内容要有规律的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提问,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然后根据已学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相对学生而言数学本就复杂,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宜过难,若一开始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仅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的难度方面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掌握程度,必须尊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去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完成学习和思考任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画出一个圆,接着在圆周处放置一个闪烁的亮点,并且使这个亮点绕着圆环绕一圈,并在周围持续闪耀。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刚刚是不是大屏幕上看到一个亮点,绕着圆圈周围跑?”学生回答: “是的。”教师: “很好,那么你们知道这个亮点绕圆圈一周之后的长度叫做什么吗?”同学们: “叫做圆的周长。”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希望各位同学把眼睛闭起来,想像一下,如果这个圆圈的周长全部铺开来,那么会变成什么呢?”学生: “会变成一条直线。”教师: “回答正确,既然如此,同学们想到办法怎样测量圆圈的周长了吗?”在进行了师生对话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橡皮绳等物品,对圆环的周长进行测量。
  以上提问一环接一环,难度层层推进,教师利用课堂上有效提问指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比较、分析、内化的过程,帮助学生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动性。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同一教学情境下应设计目的明确、难易适中、难度递进、思维联贯的序列型问题。
  (三)鼓励学生提问,培育质疑思维能力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说过:课堂上,如果用一个你觉得重要的问题和学生交流,他们可能会参与其中;假如让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依此展开教学,他们必定会投入其中。我们要改以教师发起提问为主的提问形式,变为以学生主动质疑提问,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思维能力。从下面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现在大部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位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氛围沉闷,这样的课堂会阻碍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期,好奇心较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总体分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良好的空间。特别是上新授课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考问题,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宽容与信任,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出错,发现问题就要提出来,消除其紧张的情绪,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从而组织有意义的提问活动。
  2.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
  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很直观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思维,而数学的知识点跟其他科目有很大区别,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授的时候,有必要让学生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3.注重正面的教学评价
  无论是什么课程,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都会对后期的新知识学习带来影响,不单单是体现在数学知识学习的速度上,也表现在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上和主动提问的教学价值上。数学教师要结合學生的实际特点,合理评价学生的提问方式与提问的问题,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提问行为。通过开展正面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对部分后进生,针对其问题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考虑到其感受,不能伤害其自尊心,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让他们能够认清重点和难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培养其提问能力。
  古语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但要做到有效提问,不仅要求尊重孩子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要求教师熟读教材,用心备课,设计的问题才能更有效,起到“主导”的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问题把学生思索和摸索的欲望激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是重点教育科目之一,能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观念有效地渗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充实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个人素养。为此,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使其人格得到更好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摘要】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提出的“德育在各科教学中都进行”的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花小心思,巧施大德育,无声中让德育渗透到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教师实践了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信息道德;提高运用能力,践行德育渗透;提高创新能力,感受技术价值等,使信息技术与德育水乳交融,从而收到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摘要】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强调只要足够努力和方法恰当,每个人都能胜任任何事情的思维模式。文章中,笔者对成长型思维理论进行解读并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成长型思维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可以尝试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使用以理论为导向的各种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成长型思维。  【关键词】成长型思维;家长;教师;学生;原则  一、成长型思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成长型思维的开创者。其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生动性和活泼性较强。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构建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更深入认识,并发展科学思维。  
【摘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的终极目的,初中毕业班体育课教学亦然。为此,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引入游戏活动,合理利用评价手段,倡导正面评价等有效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体育课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教学;学习动机;动机培养  一、学习动机及其在体育课中的表现  众所周知,学习投入的大小决定着成绩的好坏,而如何让
本报综合消息 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作业优化设计的指导,9月7日、9日,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带领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中学学科教研员到梅州市学艺中学和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初中)开展初中高质课堂与作业优化设计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集中交流和学科视导研讨两个环节。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020年8月31日,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SSKT2020012)总课题组评审,我校申报的子课题《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提升的应用研究--以剑
一、案例主题及其内涵  1.案例主题  如果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与记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案例主要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的培养。  2.分数乘分数内涵阐述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运用“数”来刻画、研究形,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考虑,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绪结合起来,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英语习作教学中尚存在对习作教学重视不够的现象,尤其是缺乏对学生英语习作的模块训练,以至学生英语作文难以得高分。如何改变英语习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知理论,任何新知的学习和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图像基础上,通过问题、对话和思维碰撞,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中产生的理念,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设计英语学习活动时应注意“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