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使数学课更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数学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设计课程内容及知识背景,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调动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多给学生积极评价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讨论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克服消极心态,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艺术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肯定学生的做法,及时给以鼓励,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课堂尽量留给学生活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不够信任,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即使“说”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什么深度。教师以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与学脱节。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时代下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引导。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需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趣味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教师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学习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仅是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学会应用,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总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想认知,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课堂主体,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课程的要求,把握新方法,适应学生特点,把握专业特点,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让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数学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设计课程内容及知识背景,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调动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多给学生积极评价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讨论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克服消极心态,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艺术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肯定学生的做法,及时给以鼓励,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课堂尽量留给学生活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不够信任,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即使“说”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什么深度。教师以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与学脱节。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时代下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引导。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需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趣味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教师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学习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仅是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学会应用,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总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想认知,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课堂主体,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课程的要求,把握新方法,适应学生特点,把握专业特点,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让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