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q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教师培训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入手,探索了“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教师培训;培训模式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自2002年以来,我们经过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管理体系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培训管理体系:①教育行政部门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②将优先发展的关键点放在“投入”上,着力点放在“发展”上,确立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动力支持,以强化培训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工作思路。③保证财政投入。开设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建立经费使用监察机制,保证经费足额用于农村教师培训。④采取全市事业单位统一招考的选聘方式,把住专职培训者入口关。⑤实行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培训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哈尔滨市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哈尔滨市中小学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哈尔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等文件,使农村教师培训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实行“三级”管理:市教育局负责指导管理和督察评估培训工作,市教育研究院负责全市高中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一系列项目培训。行政与业务“两个轮子”一起转,对全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实施全面检查与指导;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和本级骨干教师培训与认定工作,指导中小学校本研修;中小学校着力开展立足岗位的实践研修,校长作为教师培训的直接责任人和督促落实人,具体落实。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为培训工作科学实施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二、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由于农村教师学历不高、观念相对滞后、知识更新速度慢,因此,仅靠单一的培训形式与方法是不够的,为此,我们精心部署和实施了“五项计划”,即:贫困地区教师免费培训计划、名师送教下乡计划、乡村教师进名校计划、远程教育培训计划和校本研修支持计划,探索了“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
  1.“请上来”,为农村教育发展培训骨干力量
  按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思路,让农村教师进城接受免费培训,为农村教育发展培养骨干力量,实施两个培训项目:
  (1)开展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免费培训。利用暑假集中开展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8~10天。在培训形式上,语、数、外等规模大、人数多的学科教师培训,以区(县)市为单位设立培训点;其他规模小、人数少的学科教师培训,则由市里统一设点,集中组织。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从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着手,合理设置课程。在培训师资选配上,从三个方面充实培训者队伍:部分国内高校和先进省市课改实验区的专家,部分省、市、区优秀教研员,基层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中的精干力量。
  (2)实施乡村教师跟班实习培训。首先,确定培训基地。在城市名优学校中选定基地。基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开放,乡村教师全程参与。其次,选拔优秀乡村教师,围绕以班主任专业化为主线的教育实践研修、以新课程理念向实践转化为重点的教学实践研修、以课程开发资源利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研修和以“校本”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实践研修等四大板块开展培训。同时,给每一位乡村教师都配备一名导师,并以“破冰训练”等形式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八个一”跟踪问效内容:完成一个创新教学设计,上一节“我的好课”,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学一项网络实用技术,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文章,参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编写一份试卷,做一个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应用课件。
  2.“送下去”,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优质资源
  “送下去”,即送新课程理念,送培训内容,送培训师资,送管理制度,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优质资源,切实提高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造血”功能。
  (1)大学毕业生到农村顶岗实习。师范毕业生到农村顶岗任教实习一年。在此期间,人事关系不变,工资、福利由派出学校支付,并向上浮动一级工资。
  (2)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轮岗支教。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轮岗一年,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时,有在农村任教经历者优先,累计不满一年教学课时者,评优、评骨干、评职称时不予考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此项工作作为校长任职的重要条件和对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从机制与政策上引导城市教师“下得去”“留得住”,为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发挥“传、帮、带”作用。
  (3)城乡对口支援。让城市与农村“结对子”,开展定期“支援活动”,如蹲点式培训、联合研修。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模式选择和培训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为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与务实的指导,提高本土培训水平。
   (4)“名师巡讲团”送教下乡。“名师巡讲团”送教下乡任务为“四个一”,即:上一节课、评一节课、做一次专题讲座(引领一次研修活动)、收一批徒弟。
  3.“网起来”,拓展农村教师培训途径
  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切实提高农村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1)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加强教师教育远程学习资源建设,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资源的“三级五库”。“三级”是市教育信息中心网站、区、县(市)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网站、中小学校网站三个等级;“五库”是指应用软件库、教育信息资源库、远程培训资源库、学科教学资源库和校园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网络资源的展评等活动,加快本土化、原创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速度。
  (2)构建网络研修平台。坚持以网上研修为基本途径,将农村教师的自主研修、合作研修和探究性研修有机结合。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规定教师“网上学习,不少于各类培训的30%学时”。建立“哈尔滨研修社区”,开设“自选菜单式”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研修社区”将农村教师们紧紧地“网”在一起,以网络为载体的网上培训、网上教研,不仅改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也使自主性、选择性、开放性与互动式的培训成为可能,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强化网络学分管理。开发、创建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时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农村教师网上注册及学籍登记工作的信息化,使每位农村教师随时可以查询到自己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目前,学时学分管理系统已成为教师聘任、职称评定和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不仅是结果,更应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确保培训环节的严肃性、可操作性,提高培训质量。
   (1)完善培训管理机制。①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培训前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中进行目标的落实监控,如定期回访、自我诊断等,全面考核学员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和现实状况;培训后反馈调查结果,跟踪问效。②建立科学的内驱机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发现并培养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教师,促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并发挥辐射作用。同时给予一定政策导向,提高其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与社会声誉,以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③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实施学分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方案报批制度、培训者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学分认定制度,将学时学分在各种培训之间合理分配,实行学时学分互通互认,避免教师重复参加培训。
  (2)强化激励机制。①建立“以奖代投”激励机制。对于在农村教师培训中表现突出的进修院校,市教育局将在下一年度的经费投入中,加大配比资金,实行以奖励代投入的机制。对于工作中不能履行职能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配比经费,责令其教育行政部门和进修院校进行整改。②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把农村教师培训的情况与其晋级、职评挂钩,在教育局组织的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将其是否参加教师继续教育、是否修满规定学时学分,作为一项硬指标明确规定。三是建立引领示范机制。优秀学员,在学历提升、参加高端研讨班、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参训优秀教师,在评选“先优”上、晋升职称上,将其培训结果与之挂钩;对于优秀的培训者,在其骨干评选时,实行政策加分。
  农村教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训监督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表明,“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在中小学农村教师培训中运行良好并初步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 全力,胡伶.提升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活动的执行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6).
  [2] 乜来会.对衡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4).
  [3] 郑友训.培训效能:教师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 谈力群,张钢.关于网络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5(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语文课堂拓展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在生活中来印证课堂学到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开放。说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为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丰富学生知识而拓展。要彻底学懂一篇课文,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也就是“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
每每提及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皱着眉头感叹说:“这的确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更多的学生则是“横眉冷对方格子,俯首甘愿咬笔头”。因此,笔者试着采用习作小练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因小练笔具有“小、巧、活
摘要:本人自去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深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学生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而班主任工作的进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队班子即班委,班委的团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班风的好坏。一个优秀的班委能对班主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本文就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班委、加强整个班级学生的团队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诸位班主任老师共勉。  关键词:班级;学生;班委;团队精神;管理工
摘要:《烦恼人生》通过分析普通城市人印家厚的生活琐事,借助对印家厚言行、心理细节描写的透析,反映了印氏人性的“大众化”倾向,印家厚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的外在“小男人”作风、内心的“小算盘”、意识中的“小性子”汇聚成“大众化”人性,从而为描绘“大众化”人物形象性格浓墨重彩地画上了一笔。  关键词:人物形象;印家厚;生存本相    “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摘要: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时间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针对国民政府1943年颁布的《社会救济法》,从6个方面进行个案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虽不可能彻底完成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但开始稀疏地出现一些近代化特征的萌芽:社会救济范围更广泛,救济设施更丰富,救济程序更规范灵活,救济经费管理更制度化,救济方法更多种多样,救济机构职责更明确。较之传统的社会救济而言,民国的社会救济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前20年
摘要:行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个体内在的原因却是主要的。为此,我们要通过情感交流,引导他们转变,不断增加对他们的感情投入;尊重行困生的人格,让其自我转变;发掘行困生的闪光点,知人善用,增强其自信心,转变其学习态度。由此而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些行困生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  关键词:行困生;情感交流;尊重;人格;闪光点    在中小学校出现的行为困难学生,即行困生,其根源可能来自社会、
摘要:在课程改革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提出了“课堂实效性研究”这一课题。本文论述了有效教学活动对课堂实效的重要影响,并着重分析了预设有效教学活动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教学活动;预设;有效性    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教师都预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此,我们提出了“课堂实效性研究”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大家普遍有这样的认识误区: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跟高一、高二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高三复习课基础知识可以不复习了,应当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辅以各地调研题和历届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高考应试水平。所以从一轮复习开始,不少老师就开始大量训练对知识能力水平要求比较高的题目,甚至不惜采用题海战术,重复多次训练,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望题兴叹,望而
摘要: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许多新的理念和内容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去认识、理解和体会。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借鉴,只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验。兴奋、困惑和摸索是笔者参与这次课改至今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兴奋;困惑;摸索    和广大体育教师一样,笔者抱着成为一个适时的体育教师的初衷,求得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