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语文课堂拓展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在生活中来印证课堂学到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开放。说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为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丰富学生知识而拓展。要彻底学懂一篇课文,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也就是“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所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了解了“写作背景”,就有了时代局限性,就缩小了考虑问题的范围,学生更能清晰的把握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感同身受。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老师先交代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 刘备 、 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 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这样补充讲解就使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理解起来更容易,对“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个中心句理解得更到位了。
  (2)为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拓展。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我们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根扎在文化传统的沃土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民族气质。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极高的阅读兴趣,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或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验证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阅读会更广泛。比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我先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学生听着歌曲情绪高涨,跟着唱起来。唱完后老师问:“从歌曲中你了解到拉萨是个怎样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拉萨是个美好的地方。”有的说:“我想去拉萨”……顺势老师再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完文中内容,学生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拉萨的人情风俗,所以,愿寻找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拉萨,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搜集课外资料的兴趣。通过课外资料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3)为填补文中“空白”,发挥学生想象而拓展。文本都给读者留下“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中去想象、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阅读去发现文中“空白”,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读者填充“空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教材的“空白”之处,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让学生填充“空白”。这种阅读才是创造性的阅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师问:“全村人为什么会拥戴这位老汉?”学生众说纷纭:“他平时帮村里孤儿寡母扫雪”“他平时组织乡亲们为灾民们捐款”……这样一来学生对下文“他像一座山”,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在洪水面前,老汉自然而然就成了村民们心中的一座靠山。这一内容的拓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为学生理解文本教材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中“空白”填补多了,学生就学会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在学习中能自发的寻找缺口,会根据缺口想象,对文本内容体会得更细、更深。
  (4)为品味文字的语言美,感受意境美而拓展。生动形象的描写,充满诗意的语言是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的要素之一,所以文章会通过营造优美的意境,锤炼诗意化的语言,让描写熠熠生辉。但是文章的语言文字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要靠细细品味。教师应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拓展体验。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老师抓住
  “ 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一句,细细品味“清新”与“明朗”,顺势拓展到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让学生对比,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
  (5)为使文本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拓展。学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指导我们做人,通过文本教材的学习、体会,也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潜意识,从而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在学完《桥》一文时,学生体会到文中老党员为村民搭建了一座生命桥时,我问他们:“你们能为别人搭座桥吗?”他们抢着说:“我也能为人们搭桥,爸爸、妈妈吵架了我能搭座沟通桥。”“同学之间闹矛盾了我能搭座友谊桥。”……这个小小的拓展,将文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会主动地运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学以导行的目的,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并逐步从学习语文走向对语文的创造性应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得注重拓展。为使学生继承过去,又能积极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得注重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红星小学)
其他文献
笔者从事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多年,每当学生专业考试结束,总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总想说点心里感受,写点教学体会,也算是对一年来工作的一份总结。高中美术特长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学科教学的适应性、现实性和超前性,以特长促进全面,在提高美术高考升学率的同时,真正地把素质教育引向一个新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目前,建立合乎规律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职务,担负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指导的责任,其本身也应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分析、阐述推进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重要性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动下,校本培训迅速在全世界风行起来。校本培训内涵的基点:一是以校为本,即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
“原生态”是一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的形态。数学教学提倡“简约的教学方式”,还原课堂的“原生态”。新课程改革出来后很多教师流于表面形式,我认为要洗去新课程表面的铅华,以真实的面容来面对,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只有原汁原味,才能品出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一、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只有在静心等待中才能听到,而在这节课中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上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布置了三个字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课一贯而下,层次清晰明了,似乎十分完美。可细一思考,总觉得有较大遗憾。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难道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精巧、写法独特吗
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的观
摘 要:在《〈论语〉选读》这种文化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营建多重对话系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角度的对话中生成《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对话教学;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以多元化的角度展示了孔子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修身、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民族素质和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论语》离我们已久远,对它的理
一、让导入新课成为语言学习的热身活动  1.创设语境,激发语感式  如《荷花》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先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荷花,再课件呈现荷花图并伴随背景音乐,学生欣赏荷花,教师随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学生在赏花中进入了美妙的荷花世界,沉醉其中。  2.语言积累,丰富形象式  如教学古诗《咏柳》,可以这样导入,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描写柳树的优美句子或段落,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出自己
谁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稳打稳扎,令国外学子汗颜,这是多么骄傲的功劳;而中国学生门门精通,学成后,其创造力、其成果远远不及国外,这是多么尴尬的境地。  多年来,教育人士一直在寻找其中的症结。特别在高中阶段,实施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一波又一波地大力推进,却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学非所用”应该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大障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曾经在中国思想界和教育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杨振宁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题,不愿意提问题。为了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要使德育落到实处,单纯地依靠强制和监督手段是那样苍白无力。长期有效的德育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思考、自我奋进,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南省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机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