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高度的有效对策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阅读的高度
  
  阅读的高度,就是阅读的眼光与水准。阅读是有高度的。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要用想象构筑精神的家园,用吟诵唤醒沉睡的体验,用思考提高生存的智慧。有高度的阅读,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满足与快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很多精美的游记、散文、诗歌、故事等,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同时起到审美、冶情、启智、授知的作用。
  
  二、提高阅读高度的有效对策
  
  1 对文本的研读
  (1)整体把握。小学课文篇幅都不太长,我们在研读的时候。首先应该具有整体意识: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写作重点,乃至审美的价值,文学的地位等。怎样实现阅读的高度呢?教师可以首先从题目人手。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读完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及别离,更没有一般送别诗中的离愁别绪。这是为什么?作者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教学又该如何定位?反复思考后,我们决定就从一个“送”字入手,以“送”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①读诗题,猜内容。学生的回答紧紧地围绕“送”字展开:离愁别绪、临别赠言、依依惜别、再三叮嘱……②初读诗,巧设疑。学生初读全诗后,发现和自己估猜的内容大相径庭,顿感疑惑。③再读诗,想画面。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学生人情入境。④品诗句,悟诗情。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背景,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至此,化不开的浓浓诗情已经积淀在学生的心中。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透过这无穷碧、别样红,学生读出了诗人杨万里非同一般的情怀。
  (2)重点突破。教学不是面面俱到的,有重点的教学,就像有了主旋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人久久地回味。《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一首千古绝唱,词中有画,极具色彩美、情态美和音律美。很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上,而学生在描述画面的时候又比较多的集中在词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因为这两句容易理解,且有多种景物呈现。但是,综观整首词,山前白鹭,水底游鱼,意境出神入化,为的只是隆重推出悠闲垂钓的渔翁。全词最精妙的句子在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长短句的结合,音律的变化,借代的妙用,诗人的情怀,都在这里得以体现,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学生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请看教例:
  师:青箬笠,绿蓑衣指的就是——(生:渔翁)
  师:古人写词多有艺术啊!用6个字就点出了词的主人公。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渔翁呢?
  生:我看到了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
  生:我看到了一位沉浸在美景之中,乐而忘归的渔翁。
  生:我看到了一位悠闲自在的渔翁,天上虽然下起了小雨,他却不想回家。他完全被眼前的山山水水吸引住了。
  师:你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比这6个字多多了。这就是借代手法的魅力。
  生:青箬笠,绿蓑衣,让我们知道渔人是在雨中垂钓。连风雨都不顾。可见他是多么喜欢垂钓啊!
  生:诗人没直接写人,而写青箬笠,绿蓑衣,这样画面就有了色彩。
  生:青箬笠,绿蓑衣。这样的色彩与周围的青山、碧水十分和谐。仿佛变成了一个整体。诗人也好像变成大自然的一景了。
  师:青/箬笠,绿/蓑衣,前面都是七字一句,这里突然变成三字一句,节奏变——(快了),人的心情也变得——(欢快了)。句式有长有短,这就是词的显著特点。这首词色彩美,情态美,音律也美,实在是妙不可言。这样的好词,我们要一读再读,反复体会。
  对于词中妙句“青箬笠、绿蓑衣”,上述的教学注重了三个层次:一是体会借代手法的妙用;二是体会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三是体会三字一句的节奏感、韵律美。没有强加,只有引领;没有灌输,只有启发。一切水到渠成,这首词隽永的文学魅力已经烙印在学生的心里,这就是阅读的高度。
  (3)深入浅出。阅读的目光和水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慢慢提高的过程。在研读《金子》这篇课文时,我围绕“真金是什么”这一问题不断地迫问自己。开始我觉得学生一目了然的答案会是“鲜花”,更深层次的答案会是“劳动”或“汗水”。就这一答案,我又作了反复的推敲:①如果真金是辛勤的劳动,那么其他淘金者们有没有付出艰辛的劳动?②为什么课文的第6自然段写彼得种花。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甚至可以浓缩为一个词语“全部精力”呢?③为什么课文第2自然段写彼得淘金比写种花还要详细一些?一个个“为什么”,不断地否定着“真金是辛勤的劳动”,这个过于简单的答案,同时推动着我进一步思考。从上下文的关系看,从淘金失望到种花成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偶然的发现、一次重要的醒悟。从淘金式的一夜暴富到种花式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彼得在思想上走过了一条成功的探金之路,这是质的飞跃。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是彼得找到的“真金”。
  这是我的阅读、我的眼光,我怎样把这种阅读、这种眼光传递给学生呢?我没有操之过急,而是逐步渗透:①渗透在对“金子”的三次解读之中。从揭示课题后对金子的看法——财富、宝贝,到初读课文后对金子的看法——鲜花、劳动,再到重点段落精读感悟后对金子的看法——发现的眼光、思考的大脑,学生的思维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逐渐走向深刻。②渗透在种花和淘金的比较性阅读中。我引导学生进行第6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比较性阅读,促进学生思考“真金”是不是就等于“劳动”。那么“真金”是什么呢?为什么只有彼得是唯一的获得者呢?引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③渗透在对重点语段的精读感悟中。教学中,我紧扣两个词语展开讨论,一个是“发现”,一个是“若有所悟”。“发现”与“看到”相比,它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若有所悟”更是全文的关键,它是彼得获得真金的秘诀所在。会发现、会思考,是获得财富的重要条件,这是学生通过剥笋式的阅读,能够达到的阅读高度。
  2 对阅读的引领
  (1)前后照应。阅读不仅仅是线性的从前读到后,更多的时候还需要点式的回顾和比较。把相似的段落,把关联密切的语句,把发生变化的词语,放到一起去阅读、去比较。比如,与传统的坐井观天相反,《青蛙看海》一文中的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大视野。在通读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把两个自然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们有的发现青蛙的心情变了:起初很失望,登上山顶后很高兴;有的发现坚持就是胜利,原来看起来不可能登上去的高山,却因为坚持着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最终到达了山顶;有的发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的发现有恒心、有毅力就能取得成功……这样,前后照应地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达到阅读的新高度。
  (2)体验感悟。文字是静止的,但是阅读时学生的思维、想象、内心体验却始终是活跃的。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就能更好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品味和感悟。《爱如茉莉》一文中,一处处感人的细节描写流淌着至真至美的爱,使人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被打动。映子最初对淡如茉莉的爱不能认同,不予理解,可是当她经历了妈妈生病住院这件事,特别是亲眼目睹了病房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那一幕动人的情景,内心受到震撼,再听到爸爸妈妈互相照顾的朴素话语,她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慨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条情感变化的线索,其实也是学生对真爱认识的线索。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出一幅画面:深夜、月儿、时钟、病房,然后,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将学生带人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进行人物内心的独白:“夜深了,如水的月光洒进病房里。映子的妈妈已经睡着了,望着她憔悴的脸庞,映子的爸爸默默地想:孩子他妈,你——”“映子妈妈一觉醒来,刚想翻一下身子,却发现自己的手被紧握着,映子爸爸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映子妈妈默默地想……”两个人物、一个画面、几段话语,使学生对爱的认识更加深刻:爱不只是浪漫的玫瑰之约,不只是海枯石烂的誓言,更多的是365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相互的牵挂关心、彼此的照顾体贴。
  (3)对话生成。高明的教师是一个启智者,他会精心创设一个好的话题,让学生在探讨性的谈话中,不仅学会交流各自的看法,还能够生成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灵感,使学习更加深入而有意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介绍了谈迁编写《国榷》的曲折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励志课文。有位教师就精心的创设了话题,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达成了阅读的新高度:①请你用心品读文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②看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③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那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倾注了谈迁一生的心血。谈迁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国榷》吗?④此时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有很多感受,想对谈迁说,想对同学说,先把话写下来再交流。以上的教学设计,从品读文字想象画面,到观察插图描述画面,再到交流看法倾吐感受,阅读教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灵动的对话中不断被推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最终品悟出谈迁的人格魅力,提高了认识水平。
  (4)对比深化。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对比性的阅读,能把言语思维和表象思维联系起来,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滥竽充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寓言故事。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表现对比朗读,先读出起初的装模作样,再读出后来的灰溜溜。从而悟出没有真才实学,终究是混不下去的道理;同时,将齐宣王和齐滑王的做法对比着读,悟出在不同的管理理念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文章和生活对比着读,读出自己的个性认识来。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并预见事情的结果;思维的发散性增强,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减少,从而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的能动性得到提高,不断认识到新看法的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变得更加浓厚,阅读的高度就此得以体现。
  (作者单位:南通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常会在课堂上采用“填空”的练习方式。怎样巧妙地设计“填空”,并适时地运用它们,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研读感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处人手,展开练习设计。    一、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进行练习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概括主要内容”应当成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
一堂尴尬的习作课    根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2》的要求,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注意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第二天习作课上,我让学生交流一下作业完成的情况。为了便于学生习作,我在内心设想着:要引导学生具体说说爸爸妈妈听了“我爱你”后激动的表现,比如,脸上神情的变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等等。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学生都不举手。“怎么啦?作业没完成?”
为使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从低年级写话教学人手,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旨在帮助学生们越过写作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智慧和热情。这种教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选儿歌导入。日积月累  一年级写话教学,可以从拼音教学结束之后的阅读开始。最初,我要求学生们读儿歌、背儿歌。我在给一年级学生家长的信中这样写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请家长给孩子买一本《365夜儿歌精选》。下周一我们就开始
我认为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者应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习作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既夯实学生的基础,又拓展其知识面;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其写作能力。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背名言,悟深意    统观教材五上《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安排了三句名言,道出了观察的重要性,它们分别是:  观
要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从题目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小“题”大作,开启学生的阅读之门。  1 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要求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题眼,思考题目中“青海高原”能不能去掉,“一株”能不能去掉,从而,展开全文的学习
“感悟习作”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领悟,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方法。感触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我以为能触发学生写作欲望与灵感的支点,都是感悟的内容。“感悟习作”训练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训练,旨在解决腹中无墨的问题,它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升华提高的,是符合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写作欲望的训练手段。    一、观察生活。引发感悟    
一、问题引领研读    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的诗歌,它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学生们对老师的爱。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触摸诗歌细腻的语言,才能结出缤纷的情感之果。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让这一株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为什么想这样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并与同桌同学共同分享智慧的火花。  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兴致盎然地去品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