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如何开展欣赏评述课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普通中小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再次,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所以,如何指导一线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翻开教参,它对欣赏这部分几乎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欣赏课上老师往往会借助教参,先介绍画家及其生活创作背景,然后出示要欣赏的作品幻灯片一一给学生指出哪些是这幅画的美的地方,比如色彩、笔触……几乎这节课都是“满堂灌”。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前一段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习是学生的事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那么,在美术欣赏课上,老师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一、观察、感知
  但是我觉得,美术是视觉传达的艺术,是运用视觉语言来表达作者感情的艺术。二战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强烈的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但不同的人去欣赏,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希特勒的士兵看到了扭曲的女人和马,而希特勒却看出了毕加索对他的讽刺。不得不说,希特勒是毕加索的“知音”,或者换句话说希特勒的欣赏审美水平很高。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
  我借鉴语文教研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问题阅读经验,设计了问题贯穿,重在感受的教学模式。
  以人美版美术第八册《画家梵高》为例:课本中有《向日葵》、《自画像》、《吃马铃薯的人》、《星空》等梵高名作。我们可以分小组,每组赏析一幅作品。而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1、画中有哪些东西?2、画家都用了哪些颜色,哪种颜色最多?3、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感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4、你从这些作品中读出了画家当时的哪些心情(情绪)?
  二、自主合作
  这个环节是组内学生意见相互碰撞的环节,也是美术教师最该留意的环节。如欣赏《自画像》,课本共有两张梵高的自画像,其中只有一只耳朵的那副是最为有名的。学生可能会针对梵高的另一只耳朵展开讨论,而教师则要引导“你们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割掉自己的耳朵?”(打赌输了、太气愤了、想杀别人却误伤了自己……)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让他们尽情想象的同时,他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只有自己真正参与进去,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掌握。当学生知道他是因失去朋友而割去耳朵后,可问学生“你从他的眼睛里感受到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抑郁、悲伤、愤怒……)接着学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有的学生从红色的背景,像刀刻一样的笔触看出了作者的愤怒)。这就是他们小组内的高潮。然后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喜欢,不喜欢),有人会认为梵高神经质,有人则会认为他敢爱敢恨。通过这样的环节,组内每个学员都能参与进来,用心去看,用心感觉体会画家,和画家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
  三、评价展示
  教师先请各小组对刚才欣赏的作品进行汇报,注意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运用一定的美术术语。然后老师给予补充(当时的生活背景、心情……)
  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会表达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因此,可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粗犷、夸张、简洁、明快、梦幻、扭曲……”评述美术作品的术语。
  在课堂中,老师只有做到像导演一样只做幕后工作,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与点拨和支持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
  四、画名画——感受精髓
  几乎所有的欣赏课都有这样的一个环节——画名画。一般这个环节会有这么几种模式:1.各小组画刚才自己组内赏析的作品;2.教师针对具体的一个作品进行情境创设、入画、联想、画印象;3.教师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笔触的特点、画法),然后师生共画(范画);4.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品进行临摹或再创造。
  我个人认为,这几种方式都各有千秋。但教师必须记着的是: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模式,就像是装食物的盘子。课堂的精髓不在盘子有多精美,而在于盘子和食物的完美结合。模式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教师如何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注意学生的特点,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并能充分的发散思维,在欣赏中加深认识是一节成功欣赏课的实质。
  我相信,本着虚怀若谷的心态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述,一定会烹饪出精彩纷呈的美术欣赏课!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却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的追求上,忽视了学生德育的人性教育,学生德育的下降。我们也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德育人性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下降 德育回归 德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03-01  在当今社会不断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世界格局日新月异,各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式下,德育教育成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的故乡是座煤城,边远又寒冷.我的小学和中学在这里度过,我人生的坐标从这里开始.说来也怪,打一记事儿起,我就不知道什么叫退缩,什么是畏惧.记得刚上小学时,从我家到学校要
身体于文本中的定位与书写形式,不仅是个体外在特质的标志,也是人类最贴近本能的感性显现.关于身体的讨论,在西方古典时期,柏拉图首先设下灵魂和身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模式,认为
我十五年前是什么样子?有一天我不知为什么想起这样的问题,可能是现在我感到我的记性越来越差了,我有些害怕这是衰老的征兆,我得想一想我的过去,这样也许会让记忆力得到一些
王伟明教授从医20余年,善于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变化规律,辨证论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多年来对UC患者病情的观察,善于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认为根据邪正
摘要:徐渭杂剧《狂鼓史》在杂剧史上具有新变意义,在主题取向上表现为对个体生命在时代环境下不自由的普遍性的探讨及对传统道德判断标准的超越两个层面,与此同时,戏剧体制在独折和内部叙事结构断裂两个层面与之呼应。  关键词:《狂鼓史》;主题取向;戏剧体制  《狂鼓史》为明嘉隆间人徐渭所作,作者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借祢衡为曹操所杀,因受阴间判官之敦请,面对曹操亡魂再次击鼓痛骂,历数曹操全部罪恶的故事,行藉古讽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并进,当堂检测"。我在充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探讨。今天我主要谈谈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评价是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为此我在教学中摸索着更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的方法。今年我教两个班,每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分A、B、C三个层级。每天上课我都给学生评出分来,当场公开,既公平又公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我认为在
摘 要:《奇幻森林》讲述了人孩毛克利逃出森林,继而打败老虎谢利·可汗,重新被森林中的动物所接纳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影片既强调森林法则的重要性,又呈现出温情脉脉的动物伦理。而这种动物伦理,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奇幻森林;动物伦理;森林法则;童话  由迪斯尼拍摄的《奇幻森林》像是一个万花筒,圆筒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卜林的《丛林之书》。稍微转一下,可以看到卡梅隆的
2001年9月25日早晨,南京下了一阵蒙蒙细雨.上午8时许,天大放晴,初秋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暖融融的.rn这天,我们约定去祭扫师祖李瑞清--清道人墓.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