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富裕理念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如何通过一定的经济区域布局,寻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终于找到了有效实现途径和方法,对现时期如何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协调 领导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终极目标。建国五十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如何运用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演绎着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得与失。如何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党的三代领导人丰富而又深刻的区域经济思想,对我国目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以公平为主的共同富裕区域观
  
  毛泽东从推翻旧政权开始,就一直思考如何使全国人民富裕起来,他认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强,大家都有份,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算真正的富。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观体现在他的区域空间的工业均衡布局观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轻工业和重工业70%在沿海,30%在内地,区域产业布局分布极不均匀,另外朝鲜战争刚刚过去,国际形势还很紧张,随时随地都有战争的危险和威胁,基于这些因素,毛泽东认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虽然他也谈到“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内地的发展,而且在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在对待沿海和内地建设问题上更倾心于建设內地,具体行动体现在:从“一五”时期党和国家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对西部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内地的投资总额占53.5%,“一五”计划的重大骨干项目,共156项,80%是安排在内地,仅陕西、甘肃两省就差不多有40个项目。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内地的国民经济总投资分别占据55 9%和68.59%,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共计投入了2050亿元,其中有几年的投资几乎占据了全国总投资的一半。将沿海的许多重工业企业,直接实行了整体搬迁,甚至迁到了交通不便的地区,并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和内地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毛泽东的区域均衡布局观,走向共同富裕的构想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大环境的必然产物,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均衡布局战略实质上是重点开发西部战略,其目的是缩小内陆和沿海的差距,特别为西部地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落后地区注入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原有的整个单一的工业布局,刺激了西部工业的增长,特别是从1 958年至1 978年,陕西工业资产值增长率达20.1%,四川11.8%,贵州为11.2%,青海为16.3%,且长时期保持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减少了地区间的差距。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带有很大的行政命令性,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邓小平以效率为主的共同富裕区域观
  
  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审时度势,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环境,立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提出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针对中国区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传统等体制方面的实际情况,邓小平认为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差距,短期内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谋求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必须分清缓急、轻重,对具有发展优势、发展条件和发展效率的区域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邓小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从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思维,即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要利用既得优势,国家工业化的布局重心开始向沿海倾斜,并产生极大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按照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逐步形成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上海、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闽南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3月,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环渤海地区被划入沿海经济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自1992年起,中国区域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延伸,长江开放地带建成,13个边境城市开放,所有内陆省会城市开放,浦东开发,所有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开发的格局形成。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渐次发展的战略布局,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和尊重区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之举,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开放和发展。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裕起来”观点,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他明确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三、江泽民以协调发展为主的共同富裕区域观
  
  无论是毛泽东以公平为主的均衡发展观,还是邓小平以效率为主的非均衡发展观,工业化和国民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地区间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资料显示,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为1:0.60:0.33,到1994年扩大为1:0.43:0.21。人均国民收入比,1979年为1:0.60:0.56,1992年扩大为1:0.58:0.50,1978年至1993年,GNP平均增长速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地区低1.1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不仅东中西部之间有差距,各地区内部之间也有差距,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省份这种差距的扩大,是在各省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1979年—1992年的13年间,中西部18个省区除黑龙江和青海外,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在80%以上,大大超过1953—1978年全国平均增长率6.1%的水平。地区间差距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果中西部在发展上的这种滞后性及与东部地区形成的巨大反差得不到扭转,终将制约我国总体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也给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实现推迟时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 裕的区域经济思想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手段,以期在根本上扭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矛盾,江泽民明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一项战略任务”,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方针,1999年6月,在西北五省区固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概念、精辟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他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他认为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从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的角度来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在西部大开发上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观点:(1)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大局的战略性转移。中央决策层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表明这是由西部服从东部这个大局向东部服从西部这一大局转移的实质性体现,以前提出的加快西部发展是在西部服从东部优先发展的大局下进行的,而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是要在东部服从西部加快发展的第二个大局下进行的。(2)东部地区发展“不可偏废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决不是东部地区不要继续加快发展”。“沿海地区,有条件的要继续加快发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代化”,他还指出“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江泽民同志这一理论继承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观点,为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区域优势互补论,江泽民同志认为“东、中、西部各有其优势,西部大开发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遇,将有力地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东送,将为中部和东部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4)区域协调发展长期论,鉴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商品和市场经济的意识薄弱的现状,江泽民多次强调,西部地区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求。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确定了西部大开发的重點区域:依靠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党中央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和农业、科技以及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
  江泽民的协调发展的区域共同富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区域共同富裕观是一脉相承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江泽民同志的区域共同富裕观既继承前人理论的合理内核,又丰富和拓展了前人的理论,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特别是他既承认东西部差距是长期历史的现象,又不尚空谈,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尽量避免“公平”而平均、“效率优先”而差距悬殊的历史怪圈现象。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要按照江泽民的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观的构想,努力搞好西部大开发,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主要方式。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不能活学活用,导致学习效果差。签于这些情况,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意义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学 提升 学生 数学 思维 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函数知识一直都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函数部分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快速了解并掌握其中重点,因此教师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调节思维模式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不同的解题方式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多元化发展。转变学生一提函数就唉声叹气的现状,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  【关键字】高中数学 函数解题 思路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数学教学方法怎样不断地达到优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经过多年的探讨、学习、实践逐步体会到: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复杂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达到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摘要】 新课程改革使得各种教学方式百花齐放,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也都开始在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受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就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简要概述当前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
【摘要】 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技能。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去发现、处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英语语言知识量,用中学,学中用。通过英语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活动实施,组成学校“丰羽”综合实践课程探究,发展学生特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更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本文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和手段进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 多媒体 情境教育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要上好政治课并使学生有所收获,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摘要】 为人父母十余年,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笔者家的孩子教养得不错,但笔者却从不敢自夸,因为始终觉得自己在为人父母的路上喜忧参半,与其说,是为人父母成就了孩子,不如说,孩子的到来促使为人父母真正成长,对笔者而言,最深的感悟就是:巧关爱,养习惯,促成长,用“爱”托起孩子的梦想。  【关键词】 巧关爱 养习惯 促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体育教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原则、意义及功能,对美育教育及审美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阐述,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及实施方法,强调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育 美育教育 方法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
【摘要】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高中阶段是极为特殊的,是学生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分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疏导策略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翻译 斯皮瓦克 翻译的政治    一、引言    斯皮瓦克1942年生于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