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翻译 斯皮瓦克 翻译的政治
  
  一、引言
  
  斯皮瓦克1942年生于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加尔格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63年移居美国。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里》(In Other World,1988)。另有多篇重要论文发表:《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Displacement and Discourse of Women”,1983)、《阐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s”,1983)、《愛我及我影—她》(“Love me,Love My Umbre,Elle”,1984)、《独立的印度:妇女的印度》(“Independent India:Women’s India”)等。她深受德里达的影响,翻译了德里达的代表作之一《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1976),从此成为解构主义者,同时她对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有浓厚兴趣。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机器内外》(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一书,“翻译的政治”一章就选自此书,它集中体现了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
  
  Susan Basset 和Andre Lefevere(1990)在《翻译、历史和文化》的序言中写道:尽管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可以证明翻译方式的变化,但是要解释这些变化,翻译学者必须深入探讨“社会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和变动性,以及对于文化产品(翻译产品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来说,该种权力行使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观点促使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诱发了西方学者对权力、意识形态和翻译关系探讨的兴趣。狭义的“翻译研究派”的影响已经开始减弱。文化转向的表现主要是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后殖民翻译研究与当代文化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
  后殖民主义是从原殖民地出发,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它关心的是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旨在考察昔日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包括文学、政治、历史等)以及这些地区与世界其它各地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
  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是由一批出生在原殖民地而后在宗主国中成长的一批知识分子提出的。对于它兴起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已萌发、而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新的声音。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1978)出版为标志。在赛义德之后,最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霍米·巴巴(Homi K.Bhabha)等。霍米·巴巴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与文化层面的后殖民批评,并将自己的研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上来。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阿尔都塞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从而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批评家。
  
  三、翻译的政治
  
  斯皮瓦克在“翻译的政治”一文中特别关注翻译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ideological consequences)以及大量的变形现象(distortion)。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均有阐述。她认为结构主义翻译只是从语言的句法、同义词以及地方色彩等语言层面去考虑问题,解构主义认为在这之上还有三个层面:逻辑、修辞和沉默。逻辑指明关系,使我们能够跳出词与词之间的简单连接;修辞以扰乱逻辑的方式表明在语言旁边或环绕语言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沉默是在修辞背后,决定哪一种修辞其作用以及起多大的作用。不考虑建立起这样一种模式,就没有真正的翻译可言。而后殖民主义进一步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如英语)和前殖民地语言(如孟加拉语)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一种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一种活动中民主法则会变成强权法则。
  她把女权主义运动介入后殖民主义翻译活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介入对后殖民主义翻译问题的探讨,批评了西方国家翻译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时所采取的流畅译法。(李红满,2001)。她认为在大规模的从第三世界语言译成英语的翻译中,被应用的是强权法则而不是民主法则。所有的第三世界的作品在译成英语时都成了不地道的翻译文本,虽然流畅易理解,展现了那些作品的现实性,但却缺少了文化、语言、地域色彩等第三世界所特有的标志性特质。她严厉地批评那些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她们主张欧洲之外的女权主义文本都应该译成强权者的语言“英文”。她指出,这样一种翻译时常都被一种“译作腔”( translationese)所表述,它会贬抑那些富于政治色彩但却较少拥有权力的个人或文化的身份认同。她说:“在批量的英文翻译中,可能会出现民主的法则被诱骗为强者的法律的机率。这种情形发生于所有的第三世界文本译为一种翻译腔(translationese)之际,“不管是巴勒斯坦女人还是中国台湾男人在把作品翻译成英语时都很相似”。(Spivak,1993)。就此她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是如何聚焦翻译与殖民化之粘连的问题的。即是说,翻译在殖民化过程(the colonization rocess)中以及在“播撒”(disseminate)殖民地人民的意识形态化建构的形象(an ideologically motivated image)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换言之,从原文到第三世界语言的翻译往往是不同的政治活动。此外,她认为修辞会破坏逻辑与语法共同作用建立起来的意义。她提倡彻底的现实主义,要把原语言的具体环境呈现给读者。要做到这点,译者必须对文本详细阅读,成为其忠实读者后,她才会沉溺于文本,对文本做出正确的理解与翻译。第三世界文学作品的译者,要注意到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英语翻译中充满反抗色彩的描述在原语言中可能是极端保守的”。(Ibid)不同的社会环境可以改变翻译的政治效能。当政治色彩浓厚的“gendering”这个词很难被译成孟加拉语时,大都市的女权主义者却很快理解并接受了这个概念。
  
  四、意义
  
  斯皮瓦克并非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学科狭窄领域的专家,而是打破专业界限、横跨多学科、多流派的思想型学者。作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女性批评家,她感到三重压力:即作为少数民族的东方人压力;作为女性面对男权话语的压力;作为第三世界移民在第一世界话语面前失语的压力。所以,她对后殖民主义应该有更深刻的感触。她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她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学理论紧密相联,并将自己的“边缘”姿态和“权力”分析的策略施于当代理论和批判领域。换言之,她善于运用女权主义理论去分析女性所遭受到的权力话语剥离处境,运用解构主义的权力话语理论去透析后殖民语境的“东方”地位,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殖民主义权威的形式及其构成进行重新解读,以解析权威的力量并恢复历史的真相。她并非是零散地挪用这些理论,而是将其批判性、颠覆性、边缘性精神同自己本民族受殖民压抑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从而使她在“历史话语”的剖析、第三世界妇女的命运与帝国主义批判等几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她已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中的一员先锋。对其理论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后殖民主义理论更准确地把握。
  以前的翻译没有注意到隐含在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后殖民主义者不仅抛弃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也批判了人文学派的翻译理论,而把翻译看作是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活动。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或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或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利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马会娟,2001)。它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从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研究策略。它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忠实”、“通顺”,“直译”、“意译”的简单的技术层面上解放出来,而步入全球化语境下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对话、抵抗的思考中。这与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主义精神复兴,国际反帝、反殖、反霸的整个氛围是一致的,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女性的压迫可能来自女性内部,第三世界的压迫也可能来自第三世界内部,同样,男性也不都是女性的压迫者,第一世界也不都是第三世界的压迫者。“女性”、“男性”、“第三世界”、“第一世界”都是有具体的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则又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以用一个群体概念来阐释所有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红满,(2001).回眸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评韦努蒂的《翻译研究读本》.中国翻译,(5).
  [2]马会娟,(2001).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 Maria Tymoczko 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
  [3]潘文国,(2002).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是将复杂的、较难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转化为常见的、较易的问题,从而得到解决。如何在解题中巧妙使用转化,本文归纳了六种常见的方法以飨读者。   【关键词】 数学问题 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47-01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主要方式。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不能活学活用,导致学习效果差。签于这些情况,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意义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学 提升 学生 数学 思维 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函数知识一直都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函数部分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快速了解并掌握其中重点,因此教师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调节思维模式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不同的解题方式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多元化发展。转变学生一提函数就唉声叹气的现状,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  【关键字】高中数学 函数解题 思路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数学教学方法怎样不断地达到优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经过多年的探讨、学习、实践逐步体会到: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复杂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达到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摘要】 新课程改革使得各种教学方式百花齐放,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也都开始在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受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就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简要概述当前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
【摘要】 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技能。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去发现、处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英语语言知识量,用中学,学中用。通过英语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活动实施,组成学校“丰羽”综合实践课程探究,发展学生特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更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本文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和手段进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 多媒体 情境教育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要上好政治课并使学生有所收获,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摘要】 为人父母十余年,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笔者家的孩子教养得不错,但笔者却从不敢自夸,因为始终觉得自己在为人父母的路上喜忧参半,与其说,是为人父母成就了孩子,不如说,孩子的到来促使为人父母真正成长,对笔者而言,最深的感悟就是:巧关爱,养习惯,促成长,用“爱”托起孩子的梦想。  【关键词】 巧关爱 养习惯 促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体育教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原则、意义及功能,对美育教育及审美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阐述,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及实施方法,强调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育 美育教育 方法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
【摘要】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高中阶段是极为特殊的,是学生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分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疏导策略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