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分钟创造教育”是在课堂内利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创造教育,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新的渴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课题曾荣获杨浦区第七届科研成果二等奖,现在经过2年的实践,在教学模式、教法上有了新的探索,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这一教学手法,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加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三分钟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一、语文创造教学的依据和内涵
创造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三分钟创造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材和考试制度尚未进行根本性改革,教学课时又非常紧的情况下,我尝试了“三分钟创造教育”,利用语文课每节课三分钟时间进行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渴望。
所谓“三分钟创造教育”是指利用每节课三分钟时间进行学生的创造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结合课的实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除了学会课本中的知识外,还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在语文课上实施“三分钟创造教育”的形式是:可以让学生以课堂为舞台,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排演课本剧;也可以一种“质疑”的形式,由学生或老师提出一种观点,大家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逆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方法;或者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用画笔勾勒文中的人物和美景,培养想象力。“三分钟创造教育”的特点:创造教育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教育。创造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以《项链》一文为例:(学生阅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师:《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历来都把她视为贪图虚荣的反面典型,你在阅读过程中是怎么看待这一人物的?
生:我认为路瓦栽夫人确确实实是一个虚荣的女人,如果不是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的生活。怎么会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事情发生呢?她是自寻苦果。
生:路瓦栽夫人因为不能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痛苦,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而烦恼,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为在舞会上“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而陶醉,这些也都反映出她的虚荣。
师:这个见解很新颖,她不虚伪在哪里?
生:路瓦栽夫人这种生活理想当然并不高尚,但也无可厚非。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好日子?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但她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师:这种直面不幸的坚强品质,令人感动。
生:其实路瓦栽夫人本质不坏,她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她采取的是一分一分积累的挣钱方式,没有丧失自我(如出卖肉体等)。
生:路瓦栽夫人对于上流社会的生活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不择手段去追求,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德,维护着做人的起码尊严。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尤其是对于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说,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以后,还要面对一笔巨大的债务,但她始终没有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换取物欲的满足。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下去。
生:她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好。路瓦栽夫人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不幸在于她不该去企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丢了项链,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了: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遐想,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
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打破常规,不再固守原先对人物的固有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感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感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三分钟创造教育”可以采用的模式
“三分钟创造教育”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教学方式,其基本模式是:引起关注(质疑)——启发思考——发散思维——验证和应用结论(收敛思维)。通过2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教学模式,其变式较多,我初步选择了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改革实验:
①求异教学模式。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最佳。
②激疑法。它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动生疑、析疑,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模式是:激疑——辩疑——释疑——存疑。
③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学生加入——总结转化。
以上模式,在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思维想象潜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扩散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三分钟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一、语文创造教学的依据和内涵
创造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三分钟创造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材和考试制度尚未进行根本性改革,教学课时又非常紧的情况下,我尝试了“三分钟创造教育”,利用语文课每节课三分钟时间进行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渴望。
所谓“三分钟创造教育”是指利用每节课三分钟时间进行学生的创造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结合课的实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除了学会课本中的知识外,还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在语文课上实施“三分钟创造教育”的形式是:可以让学生以课堂为舞台,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排演课本剧;也可以一种“质疑”的形式,由学生或老师提出一种观点,大家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逆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方法;或者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用画笔勾勒文中的人物和美景,培养想象力。“三分钟创造教育”的特点:创造教育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教育。创造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以《项链》一文为例:(学生阅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师:《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历来都把她视为贪图虚荣的反面典型,你在阅读过程中是怎么看待这一人物的?
生:我认为路瓦栽夫人确确实实是一个虚荣的女人,如果不是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的生活。怎么会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事情发生呢?她是自寻苦果。
生:路瓦栽夫人因为不能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痛苦,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而烦恼,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为在舞会上“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而陶醉,这些也都反映出她的虚荣。
师:这个见解很新颖,她不虚伪在哪里?
生:路瓦栽夫人这种生活理想当然并不高尚,但也无可厚非。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好日子?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但她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师:这种直面不幸的坚强品质,令人感动。
生:其实路瓦栽夫人本质不坏,她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她采取的是一分一分积累的挣钱方式,没有丧失自我(如出卖肉体等)。
生:路瓦栽夫人对于上流社会的生活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不择手段去追求,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德,维护着做人的起码尊严。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尤其是对于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说,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以后,还要面对一笔巨大的债务,但她始终没有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换取物欲的满足。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下去。
生:她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好。路瓦栽夫人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不幸在于她不该去企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丢了项链,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了: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遐想,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
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打破常规,不再固守原先对人物的固有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感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感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三分钟创造教育”可以采用的模式
“三分钟创造教育”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教学方式,其基本模式是:引起关注(质疑)——启发思考——发散思维——验证和应用结论(收敛思维)。通过2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教学模式,其变式较多,我初步选择了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改革实验:
①求异教学模式。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最佳。
②激疑法。它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动生疑、析疑,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模式是:激疑——辩疑——释疑——存疑。
③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学生加入——总结转化。
以上模式,在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思维想象潜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扩散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