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S),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无法像货物一般直接传输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之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其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重新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现实的、灵活的且有用的知识的心理表征。
  建构性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在此模式中,定向与探索阶段要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入手,帮助学生向新知识点探索发展。
  [TP12CW01.TIF,BP#]
  建构与交流阶段是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构建新知识、新概念,并相互交流。
  解释与拓展阶段学生拓展迁移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在上述三个阶段学生都应不断反思与评价。
  本文以初中科学“功率”概念教学为例,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概念教学尝试。
  1定向与探索阶段
  在学生向新知识探索发展过程中,不应是直线式的,应该是迂回曲折的,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伪存真,拓展出有意义的、灵活的知识表征。
  1.1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功的概念,这节课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请仔细观看(电脑放映小猫和大狐狸上楼的动画)。
  生:哇!(学生非常兴奋,对于教师自制的动画,加上夸张的配音,学生深深地被吸引,使得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动画介绍:一只小猫和一只大狐狸一起上楼,小猫跑的快,到了楼顶上后,小猫说:“我做功快”,大狐狸说:“我做功多”,在他们争持不下时,画面停止了.)
  师:同学们认为小猫和大狐狸谁的说法对,为什么?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生:我们认为大狐狸的说法对,……
  生:小猫说的对,……
  师:小猫做功是不是真的比大狐狸快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
  (2)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小组间要进行一场比赛.大家商量一下,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看谁先把这箱矿泉水从地上搬到桌子上.(学生对这种体验非常感兴趣,不停地给两位同学加油,特别是对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来做实验,感到即熟悉又好奇.)
  生:……
  师:我们再来进行两组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参加?
  生:我来,我来!(此实验的要求是在相等时间内看谁搬的矿泉水多,踊跃举手的学生更多了,他们发现科学实验原来可以这样的简单.)
  师:开始……
  师:刚才我们只进行了两场比赛,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参加.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场小组间的比赛,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都来提起重物做一次功.打开活动卡,记录一下物体提起一米时所做功的大小和做功所用的时间.每个小组只需测量一次.各小组讨论一下,要分工明确,把测得的数据写在活动卡上.然后派代表把你们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活动卡:
  功率
  活动1:搬矿泉水的比赛。
  结论1: 当物体做功相同时,所用时间[CD#3](填“多”或“少”)的,做功快。
  结论2:当物体做功所用时间相同时,做功[CD#3](填“多”或“少”)的,做功快。
  活动2: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比赛。
  要求:记录重物被缓慢地提起1米时所用的拉力大小和需要的时间,并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拉力所做的功.每个小组只需测量一次,大家要分工明确,把测得的数据写在活动卡上.然后派代表把你们的结果写在小黑板上。
  讨论:
  结论3:
  (1)比较四个小组做功的多少:第[CD#3]组做功最多。
  (2)比较四个小组做功的快慢:第[CD#3]组做功最快。
  (3)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是[CD#3]。
  (学生讨论、操作,教师具体指导)
  师:你们是怎样分工的?怎样测距离?要使末位置相同.怎样提起?尽量匀速。
  ……
  (由于这次实验需要所有同学都亲自动手做,他们更是迫不急待、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格外活跃,显示出九年级学生特点.为了给每个小组展示的机会,要求各小组只能记录一组数据.为了确保准确性,各组学生都非常认真,反复实验.而实验中的刻度尺、弹簧秤、手表等更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物品,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努力体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2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小组之间搬运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在教学中,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入手,利用实验探究手段帮助学生向新知识点拓展,生成新知识。
  2建构与交流阶段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成自己理解的内化的新知识.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如提出问题:“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时,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用类比的方法回顾有关速度的知识,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特的大小,促进新知识的构建。
  2.1教学过程
  (1)功率的定义
  师: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的快慢,那么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生:用功率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科学量。
  师:如何定义?
  生: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师:那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生:P=[SX(]W[]t[SX)]。
  师:如何用公式推导?
  生:推导式:P=[SX(]W[]t[SX)]=[SX(]Fs[]t[SX)]=Fv。
  师:注意:F与v同方向.(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采取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单位如何?
  生:瓦特(W) ,焦/秒(J/s)。
  师:单位如何换算?
  生: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
  (2)功率的物理意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瓦特是功率的国际单位,那么1瓦特到底有多大呢? 1瓦特表示什么含义?
  生:1瓦就表示物体在1秒钟内做的功为1焦。
  师:怎样才能得到1瓦的功率呢?[HJ1.15mm]
  生:(讨论)如果让物体在1秒钟内能做1焦的功,那么它的功率就是1瓦。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来设计一个能得到功率为1瓦的实验,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既简单又比较准确。
  生:(讨论)
  (因为涉及范围较广,学生的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发生了争论,有的小组出现了几套方案,但按要求每个小组必须经过筛选,最后只能有一个最佳方案,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经过几轮的争执和讨论,又进行了最后的验证,大家一致选中了“让两个鸡蛋从桌子上落到地下重力所做功的功率大约就是1瓦”的这个实验,因为它即常见又实用,学生感叹到:原来科学实验可以这样做呀.)
  ……
  2.2设计意图
  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学生己通过实验解决了“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顺利地构建新知识——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解释与拓展阶段
  在解释与拓展阶段,对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学习任务的难度应该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也就是让任务既不唾手可得,也不遥不可及,学生只要“跳一跳”即可摘到“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
  3.1教学过程
  情境一:查一查。
  例题1下面的两张铭牌,请同学们在铭牌中找出它们的功率。
  [TP12CW02.TIF,BP#]
  分析左面的是一个电热水瓶上的铭牌,右面的是微波炉的铭牌,在铭牌中找出它们的功率.发现家庭用的电热水瓶和微波炉竟然也和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有关,更增添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境二:算一算。
  例题2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分析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问题:(1)50米3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2) 50米3水重是多少牛?(3)用一台水泵把50米3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米的一个水箱,这台离心式水泵完成了多少功?(4)如果水泵把50米3的水抽到离水面30米高处用了1小时.求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情境三:测一测。[HJ1.05mm]
  例题3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全班同学比赛.针对这个探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让学生讨论: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为什么每个同学上楼时的功率不同?
  分析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测量每个同学的体重,即每个同学的质量;每个同学上楼所需的时间;楼的高度。
  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用体重计测出每个同学的体重,用秒表测出每个同学上楼所需的时间。
  因每个同学的体重不同,这样重力不同,登上同样高的楼但是做的功不同;另外每个同学上楼所需的时间不同;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每个同学的上楼功率不同。
  3.2设计意图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迁移新知识,灵活运用,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表征,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在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有着极佳的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教程的实施中,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实验中,更应该抓住物理学科中的一些内涵问题,作为我们的教学或研究方向.通过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实验课堂教学,帮助其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我们需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而这里我们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为基础事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讨论出其中的优化方案来.  1通过设计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中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才是素质教育的终级目标,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这就离不开学生、教师的内驱力,只有驱动内驱力才能使科学探究深入下去,否则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  大多数的学生、教师把学习、教学作为一种基本任务,只就完成而言,要出色完成任务,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培养创新人才,个人的内驱力是根本,是获得出色工作、深度学习和深度科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学生的创造力是指学生在强烈的创造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能力.如果说人的创造力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启发和
题目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需测量一个标有“3 V,1.5 W”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下表是学习小组在实验中测出的7组数据,某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画出了7个数据的对应点,并作出该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将两个这样的灯泡并联后与一个R0=5.0 Ω的定值电阻串联,接在电压恒定为4 V的电路上,结合小灯泡的I-U图线,估算每个灯泡的实际功率P=W(保留两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体育教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也使得高职学生对体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中物理实验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就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在针对不同的实验进行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思想和探究方法.  1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实验作为一项科学实践,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日常思维上.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认为,尽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方式和
课堂是撬动教育的支点,改革就是变革课堂的杠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成长本位转变.知识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和生成;能力不是从说教中来,而是主体的体验、感悟、内化形成的.笔者在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激活、认知、建构等理论,结合实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激活-探究”教学模式探索,收到一定效果。  1诠释“激活-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与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教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课堂的合力,发挥两者的最大力量,以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融入与整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1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应用的优势挖掘  学生是信息技
在一线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的班级.实践表明,在学力层次明显班级里,恰当运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1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学力层次明显的班级中,往往呈现这样的特点:学力弱的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出现理解困难,往往不求甚解.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中,一起做实验的两个学力弱的同学,全都弄不清楚实验的基本过程,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