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以学为乐的正确态度.因此,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具体情境来唤醒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笔者在教学高一物理第一课时,讲述我国物理学家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高考时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共得25分,其中物理5分,英语0分,但中文、历史都得100分,考入清华历史系.“9·18”事变后,他立志造飞机大炮打日本鬼子,坚决要求转到物理系,物理系吴有训主任接纳了他,从而造就了一位高考物理只得5分的大物理学家.同时,介绍有关物理学史,如瓦特由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推动现象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看到教堂天花板上挂灯的摆动提出了“摆的等时性”等.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创造就在我们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又如笔者教学“动量定理”时,先介绍这样一则报道:×月×日一架庞大的飞机被一个飞鸟撞坏,甚至因此坠毁.
  问题提出,学生无不惊奇,窃窃私语,认为不可思议,简直是天方夜谭.接着请学生估算一下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设飞机的速度v=300 m/s,与一只身长l=20 cm,质量m=1 kg的飞鸟相撞.撞前飞鸟的速度可忽略,碰撞时间t=l/v.通过计算,学生终于明白了道理.通过设置疑难,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砥砺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人们认识过程、人的智力发展的核心.砥砺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思维结合起来,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把思维活动当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要让学生敢于探索,积极求知.通过观察联想、纵向和横向联想、逆向联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多向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通过对比和类比,抽象出它们的共性,得出物理的概念,从物理实验的事实中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出物理规律.
  如笔者在教学“质点”这一概念时,举了两例.
  (1)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 m、直径2.8 m,升空后,其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试问科学家们研究它飞行速度、运动轨道等一系列问题时,是否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为什么?
  (2)地球直径约为12800 km,与太阳相距1.5×108 km,即地球直径约是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然而,我们研究地球公转时,能否把地球这一庞然大物,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从而得出“质点”这一概念.在教学中,通过举例创设情景,通过设问制造悬念,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在抽象中寻求共性,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做练习题是砥砺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解题训练,诸如进行计算题、问答题、选择题的训练等,但要反对“题海战术”.要精心设计练的内容,选择练的角度和方式,努力提高练习的质量和做练习的效益.可通过一问多答,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异题同解等形式进行练习,训练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以2 m/s和3 m/s的速度沿相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甲在乙前方200 m处,则乙车出发后多长时间才能追上甲车?
  方法一:此题是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则有:t甲=t乙,s1 200 m=s,代入数据即可得到结果.
  方法二:甲乙两车沿相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乙相对甲的速度为v=v乙-v甲,最后两者相遇,则甲相对乙的位移为s=200 m,由s=vt可得结果.
  通过这两种不同方法的训练,既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优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又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 m,以15 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 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解完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 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注重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要进行常规的、有序的实验训练,并创造各种条件,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实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要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学生通过对物理仪器的构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进行分析和探索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从而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超重和失重”时,笔者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一个简易演示器:在一个矿泉水瓶子的底部开个大约一元硬币大小的小孔,在瓶口扎块橡皮膜,从瓶子的底部先注入适当的水,使橡皮膜几乎水平,然后手持瓶子加速上升,可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甚至会形成一个水球,说明瓶内的水对橡皮膜的压力增大,此时水处于超重状态;再多加些水,使瓶子在静止状态时橡皮膜已向外凸出形成水球,让瓶子在高处自由下落,可观察到此过程中水球消失了,说明瓶子里的水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对橡皮膜没有压力的作用,此时就处于失重状态了.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同时,体验到“创造”和“发现”的快乐.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不仅让他们感到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深刻的,更让同学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一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演示实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一些创新设计,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师生共同参与,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困惑、怀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教学“力的分解”时,笔者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互做实验:学生A把手臂曲起,手掌撑腰,这样手部和身体一侧就形成一个三角形.学生B在学生A的肘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这样学生A就能形象深刻地感受到该压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沿肩部向肘端方向的拉力,另一个是沿肘端向腰部方向的压力,也就能将压力沿这两方向分解了.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物理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促进思维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随笔·
其他文献
当前,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中都特别强调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在我国《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指出“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
初中物理的启蒙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物理,怎样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自我完善所学的知识,逐步构建所学知识的网络,从而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四年来,我们坚持指导学生做知识总结,借此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完善能力.本文讨论寻求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过去,我们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讲好课.主要工作就是吃透教材,选好教法,以学生听懂学会为最终目的
众所周知,初中是学生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对以后的高中和大学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心理和生理都未发育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师的“一言堂”.本文就这一问题,以初中物理为例,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新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重、难点大都设计成一个个探究过程来加以展开和突破.科学探究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活动.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数据能力、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学相长,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和成长的绿洲.  1
摘要北京市海淀区历经十年探索,建立了兼顾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筑了新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文化。学习品质评价是一种“为学习”的评价,它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涵盖学习全过程,具体包括学习认知与体验评价、学习动力评价、学习能力与方法评价、学习意志力与学习投入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五方面九大关键指标。  关键词学习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预习是学习语文的辅助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树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课前预习的有效实施不
物理课程如何开发本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物理的学科特色在于实验,把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实验引入物理课,会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学生会积极尝试用物理的原理去分析研
初中物理课程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研究课程,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关于物理学方面的相关概念、物理现象等,他们对于物理课充满好奇.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应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想上好物理课,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