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次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活动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在五所学校一连听了几十节数学课,涉及到低、中、高各个年级段。虽然很多都是教师没有事先准备下的随堂课,但在新课改思想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可有一个倾向始终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那就是课堂上几乎都是学生在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而看不到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我不禁诧异:小孩咿呀学语时就缠着大人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他们渐渐长大后,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时,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课的间隙,我也不停地与教师、学生交流。教师的回答基本上可概括如下: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意提问题,即使提问题,往往也与本课的主题相差较远,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真正会提问题的只是班上的少数几个学生,一堂课很有可能就成为教师与几个学生的独角戏。总之,教师仍然习惯于自己讲,学生听、答、做,一切教学流程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样的课堂教师才能放心。
  跟学生的交流,我是带着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刚听完六年级“反比例的意义”新授课后,我就从班上找来几位学生问他们:“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听懂了吗?”学生都表示听懂了。“难道就没有一点疑问吗?”我又追问。很快有一个学生答道:“我就是有一点想不通。反比例是乘积一定,没有两个数相比,为什么还叫做比例呢?”“那课上老师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懂时,我好像并没有看到你举手呀?”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回答,看得出他当时有顾虑。“那你们平常在上课时,经常有问题问老师吗?”“没有。”几乎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找几个学生问上述类似的问题,而绝大部分的课,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或疑惑,但这些都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如今,“教师问学生答”成为了大多数教师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问题提问”也已成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一直以来,课堂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周密的提问下进行的,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二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我们教师往往把教学环节设计得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提问。三是学生缺乏提问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重视“答”的训练,忽视“问”的指导。这三个原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堂上,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提问,而他们自身的意志、创新思维的火花,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中渐渐地消失殆尽。
  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想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应有问,有问定有得。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进而产生问的欲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出示43÷20和43000÷2000的两道习题。学生计算后小结计算和验算的方法,然后再计算430÷20、4300÷200,很多学生会算成:430÷20=21……1,4300÷200=21……1。这些学生在验算中很快发现自己算错了,可问题出在哪里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提问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问:为什么按上两题的验算方法,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有没有其他验算方法?这两题与“43÷20”比较,在题意上有什么不同?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余数应该是多少?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通过不断地设置这样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就油然而生。
  
  二、营造民主氛围,催化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敢问的前提。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心理上就有了安全感,提问时就会打消顾虑,消除压抑,轻松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因此,教师首先要“教”得轻松活泼,努力在情绪上感染学生。其次,与学生角色平等,教师应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平等的讨论者,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畅所欲言。如教师对学生表述不完整的意见或不同回答时要暂缓评价,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表达欲望,避免扼杀学生刚刚萌发的具有创造意义的奇思妙想。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三、设置成功体验,鼓励学生乐问
  
  当学生受到教师的公开赏识时,就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體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更大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要对学生提问给予积极的评价。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点头表示赏识等手段,予以热忱鼓励。二要对学生提问进行艺术化处理。当学生在提问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说,认真倾听并解答;当学生提出已解答过的问题或问题有错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应予以制止、引导,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大、太偏或与本课内容无直接关系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并简要说明暂不解答的原因或提出课后讨论、今后解答等解决办法。三是设计多种活动方式,搭建学生展示自己观点的舞台。如组织学生当“小老师”模仿老师提问;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设计系列问题,并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提问等形式开展“提问标兵”和“最佳问题”的评比活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我而乐于提问。
  
  四、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直接提问。
  多用于概念、法则、公式教学,即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从不同角度直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理解“分解质因数”,学生可从“为什么说是因数”、“为什么说是质数”、“为什么说是“质因数”、“分解是什么意思”、“分解质因数如何理解”等方面提问。
  2.联想式提问。
  多用于几何图形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充分享受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问。
  3.比较式提问。
  多用于计算教学。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两者的区别和异同,而且加深了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4.分析式提问。
  多用于应用题教学。从应用题词义的理解入手,对不同的数量关系、数学语言的变换、习题结构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提出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的提问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如根据“2本练习本1.6元,3块橡皮0.9元”提出相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
  5.综合式提问。
  多用于应用题教学。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针对需要的条件提出问题。如要求出“剩下的每天完成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在题中如何找到?
  学生提问,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明白“有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能反映出他们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性就越强。教师一旦把无“问题”的学生变得有“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源头和活水,那我们的教学就永远充满了诱惑力、生命力与创造力。
其他文献
在英国,预备学校可以被理解为专门为顶级名校输送优秀学生的私立小学,办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英國顶尖中学的入学考试和面试中脱颖而出,其为学生提供的高质量教学一直深受家长欢迎。可以说,正是因为优秀的预备小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注重将传统课程与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个人禀赋,使得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身体素质都准备充分,才能离顶级公学更近一步。严格的年龄管控  英国对学生的年龄管控比较严
所谓“导学题”,顾名思义,应该具有“导学”功能,即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我认为“导学题”的设计与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导学题”    “导学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在设计“圆”这节课时,我特别注重它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即根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导学题”。  在课堂引入这个教
正方观点 辩论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为明晰。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人们热爱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英国学生的实践课程俄罗斯师生参加交流访问活动  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世界各国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研学旅行使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那么,世界各国的研学旅行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英国:由贵族兴起的游学  英国一直以来就
职业体验拓展合影  近五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斷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现状,同时进行航空专业职业体验,前不久,华师外校CEP中学八年级学生来到了珠海职业体验主题拓展基地,并在这里进行了一天的职
一、“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内涵    “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指将全班学生分成学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制度,在生生、师生的互动合作及生生、组际的多元竞争和谐环境中,通过“预习自学一独立尝试一组内质疑交流一全班评价反馈一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自学在前,上课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独立在前,合作在后;练习在前,评价在后。    二、“
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能忽视崇高的教育价值。  2019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与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合作,围绕传播崇高理念,报道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促进崇高文化建设,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0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的问题。“分类”又称“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当我们把一个概念划分为若干个子概念时,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即每次只能有一个分类的标准,所分成的
刚参加工作时的鲍硕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京总调度鲍硕,28岁的她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总调度,经历过“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探测任务。  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的消息,登上了各大网站热搜榜。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測器,就要着陆数亿公里外的火星了!这个消息,无疑使千千万万人心情激动。而在这项人类壮举背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1期发表了周胜发老师题为《巧用借的策略解题举隅》的文章,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我对文中选用的四道例题尤为喜爱,它们既充满童趣,又发人深思。但对其中两道例题的解答有不同的看法,特借贵刊一角与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例1 甲、乙、丙、丁四人同路旅游,他们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买一些饮料和食品,准备在游玩时食用。但由于甲少喝了4瓶饮料,其他3人各自拿出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