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借”的方法解题要忠于原题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1期发表了周胜发老师题为《巧用借的策略解题举隅》的文章,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我对文中选用的四道例题尤为喜爱,它们既充满童趣,又发人深思。但对其中两道例题的解答有不同的看法,特借贵刊一角与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例1 甲、乙、丙、丁四人同路旅游,他们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买一些饮料和食品,准备在游玩时食用。但由于甲少喝了4瓶饮料,其他3人各自拿出3.6元钱给甲。问买回的饮料是多少钱一瓶?
  这道题的背景是学生喜爱的旅游活动。周老师是这样解答的:甲少喝4瓶饮料,就当作先借给他人,现在还给甲4瓶饮料,那么甲应与其他3人一样,也要拿出3.6元,则4瓶饮料为3.6×4=14.4(元),所以每瓶饮料是14.4÷3=4.8(元)。
  初读周老师的解答,没能理解,再读还是不得要领,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是自己头脑愚笨,还是周老师说理不透,或解答有问题?好奇心催我拿起笔,试着解答起来。
  根据题意,我首先画出了如下线段图:
  
  由上面线段图可知,乙、丙、丁各比甲多得4瓶饮料。4人未能公平分配。为了让分配公平,有如下两个方案:一是将乙、丙、丁3人多分得的饮料(共4×3=12瓶)拿出来重新分配,每人该分得12÷4=3(瓶),这样乙、丙、丁每人多得4-3=1(瓶),他们应将多分得的饮料退给甲;第二个方案是,乙、丙、丁不退出多得的1瓶饮料,而改付给甲1瓶饮料的钱。
  由题意可知,乙、丙、丁3人是采用第二个方案的,即他们都没有把多得的1瓶饮料退给甲,而是各自付给了甲3.6元作为等值补偿。因此,每瓶饮料3.6元,而周老师得到的答案是每瓶4.8元!
  解答完题目后,我陷入了深思:周老师的解答问题究竟出在哪?该如何修正?对我们今后解题教学有何启示?于是,我再次研读周老师的解答。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周老师解答的关键是把“甲少喝的4瓶饮料,就当作先借给他人”。从这个假设出发,我们不难得出,乙、丙、丁3人只分得了他们各自该分得的饮料。甲少喝4瓶饮料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分得的饮料借给了他人(一定不是借给乙、丙、丁3人,否则他们3人就各自比甲多得4 4/3瓶饮料,和已知条件矛盾)。这样,乙、丙、丁当然不会付钱给甲。而原题是说“由于甲少喝4瓶饮料,其他3人各自拿出3.6元给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甲少喝的4瓶饮料是由于乙、丙、丁多喝导致的,他们当然愿意付钱给甲。由此可知,周老师的假设和原题的题意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解题失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用“借”的方法解题,不能和原题意矛盾。
  经探索,我发现只要对周老师的解法略作调整,解法立即通俗易懂。如下:
  题中告诉我们,甲比其他3人少分4瓶饮料,可以假设他们4人以集体名义借来4瓶饮料(不是周老师说的以甲自己的名义借出4瓶饮料),并都分给甲。这样,甲分得的饮料数就和其他3人的饮料数相同了。为体现分配公平,甲应该把其他3人给的3.6×3=10.8(元)退出归4人共有。还要再拿出3.6元也归4人共有。由此可知,4人比原来共多得了4瓶饮料,共多付出10.8 3.6=14.4(元),因此每瓶饮料为14.4÷4=3.6(元)。
  再者,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其解法和周老师的解法也更为接近。如下:
  假设甲、乙、丙、丁4人平均分完饮料后,路上遇王大爷,4人决定送4瓶饮料给他(每人送出1瓶),但在实际送时。4瓶饮料都是由甲代付的。这样,甲就比乙、丙、丁每人各少得4瓶饮料和原题意表达“甲比其他3人少得4瓶饮料”的语境实质相同)。这样,为保证分配公平,乙、丙、丁每人应付给甲与1瓶饮料价格等值的3.6元钱,因此每瓶饮料这3.6元。
  当然,本题若用方程解法更为简单。
  设乙、丙、丁每人实际得到的饮料瓶数比应得的多x瓶。则甲实际得到的饮料数比应得的少3X瓶。由此可知。乙比甲多得(3X X)瓶。依题意得:
  3x x=4
  X=1
  这就是说,乙多得1瓶饮料,而他为此多付出了3.6元。因此每瓶饮料为3.6元。
  当然。本题还有许多其他解法,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比较上面各种解法,我们可以看出,基本的解法简单易懂。富有技巧性的解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选择解法于课堂教学时,要注重通法,淡化特技。
  例2 悟空偷来一些仙桃,先分给师傅一些后,还剩下13个仙桃师兄弟三人分。师傅为了测试三个徒弟的智慧,于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中两人分得1/3,一人分得1/5。由于八戒不懂算术,认为分得桃子的1/5多,就争着要1/5的桃子。八戒是否分得最多?应怎么分?
  这是一道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趣题。周老师提供的解法是:由于13不能被3和5同时整除,所以采用一般方法不易把13个桃子按要求分开。如果从他们的师傅那里借来2个桃子,使分配总量变为15,15同时能被3和5整除。则悟空和沙僧各分得桃子15×1/3=5(个),八戒分得桃子15×1/5=3(个)。分好后正好剩下15-13=2(个)桃子,再还给师傅。
  乍一看,该题采用先借2个桃子然后再还回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分桃子难题。思维独特,技巧高超,令人拍案叫绝。但细细品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大家不妨算算,如果答案正确,那么八戒分得了剩余桃子的3÷13=3/13,这不是他该得的1/5!悟空和沙僧各分得了剩余桃子的5÷13=5/13,这也不是他们各自该得的1/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细细揣摩,不难看出,问题恰恰出在那个“充满智慧”的“借”的方法上。那个初看叫人拍案叫绝的“先借后还”方法,用在本题时,却改变了题意。事实上,按照题意要求,八戒本该得到13个桃子的1/5,而借来2个桃子后,他却得到了15个桃子的1/5。同样,悟空和沙僧本该各得到13个桃子的1/3,借来2个桃子后,他们也各得到了15个桃子的1/3。这都和原题意出现了理解偏差,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题意。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我们用借的方法去解题时,要忠于原题意。不能“借”后使原题意发生改变。否则,很可能出现类似于上面两个例题的错误。
  注:原文中的例2和下面的“分牛问题”实质相同:“古代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嘱咐他的三个儿子:他已不久于人世了,家里没有什么东西给你们留下,只有畜牧场上的19头耕牛。你们三人分吧,老大分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分得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分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不许把牛杀掉或卖掉。”
  关于这个“分牛问题”的讨论,很多刊物已发表过相关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相信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还该不该讲?又应如何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数学课堂的“讲”与“不讲”。    一、讲“精”不讲“少”    【案例】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只数是
在英国,预备学校可以被理解为专门为顶级名校输送优秀学生的私立小学,办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英國顶尖中学的入学考试和面试中脱颖而出,其为学生提供的高质量教学一直深受家长欢迎。可以说,正是因为优秀的预备小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注重将传统课程与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个人禀赋,使得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身体素质都准备充分,才能离顶级公学更近一步。严格的年龄管控  英国对学生的年龄管控比较严
所谓“导学题”,顾名思义,应该具有“导学”功能,即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我认为“导学题”的设计与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导学题”    “导学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在设计“圆”这节课时,我特别注重它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即根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导学题”。  在课堂引入这个教
正方观点 辩论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为明晰。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人们热爱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英国学生的实践课程俄罗斯师生参加交流访问活动  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世界各国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研学旅行使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那么,世界各国的研学旅行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英国:由贵族兴起的游学  英国一直以来就
职业体验拓展合影  近五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斷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现状,同时进行航空专业职业体验,前不久,华师外校CEP中学八年级学生来到了珠海职业体验主题拓展基地,并在这里进行了一天的职
一、“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内涵    “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指将全班学生分成学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制度,在生生、师生的互动合作及生生、组际的多元竞争和谐环境中,通过“预习自学一独立尝试一组内质疑交流一全班评价反馈一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自学在前,上课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独立在前,合作在后;练习在前,评价在后。    二、“
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能忽视崇高的教育价值。  2019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与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合作,围绕传播崇高理念,报道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促进崇高文化建设,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0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的问题。“分类”又称“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当我们把一个概念划分为若干个子概念时,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即每次只能有一个分类的标准,所分成的
刚参加工作时的鲍硕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京总调度鲍硕,28岁的她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总调度,经历过“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探测任务。  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的消息,登上了各大网站热搜榜。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測器,就要着陆数亿公里外的火星了!这个消息,无疑使千千万万人心情激动。而在这项人类壮举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