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言语悟性和灵性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语文基本能力,并引导他们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转化为一种能够受益于终身的综合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或墨守程式化的课堂结构,或滥搞“粗放式”的学生自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先天不足,窄化了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涵养,将目光局限于“读懂”层面上,导致了实际操作中过于追求阅读教学技术性操作,从而使诗意灵动的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甚而近乎一种“折磨”。
  上述做法,以刻板、生硬的现代技术取代教学艺术,以“伪有效”遮蔽了语文学习的本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实,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真正的有效阅读教学,就是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王崧舟语),这才是上出“语文味儿”的关键所在。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儿”
  语文教材的选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极富典范性。阅读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要把学生带进墨韵书香中,含英咀华,品词析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不同的视角释读文本,体悟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嚼出点“味道”来,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有了语感。
  课文为表达某一层意思而采用某种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写,收到怎样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捕捉。老舍在《趵突泉》中是这样描绘大泉的: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蒋军晶老师以“冒”字切入,展开教学:①“冒”字怎么写?②“冒”是什么意思?③为什么连用3个“冒”?
  生1:用3个冒表示3个大泉很有生命力,永不枯竭。
  生2:“冒”表现泉水涌得高,水势急,我觉得应该是体现出自然那种强烈的力量。
  生3:因为这样可以写出它永远不会停下,一直这样冒、冒、冒。
  生4:不仅是用了3个“冒”字,我还发现一口气连用了4个“永远”,无论冬夏还是春秋,不知冒了多长时间呢!
  ……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3个“冒”字,体会大泉的特点,感受其神奇、伟大。抓住了文眼,也就触摸到了语言的温度与气息,感受到了语文的具体和亲近,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怎能不迷恋呢!
  二、俯仰涵咏——吟出“语文味儿”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旨趣。而这种情感和意趣并不是直接表露的,它需要读者反复去吟咏,大声去读,借声韵之美,深入到字里行间,得其旨要,获取文本所特有的智慧启迪、人格濡化和精神感染。
  张田若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不是简单的重复的读,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指导、调控,力求读出层次和梯度。再回到《趵突泉》教学中,在学生感知大泉的特点之后,蒋老师做了这样的设计:你从哪里感受到它“冒”的时间很长?哪个词?小家伙们瞪大眼睛,神采飞扬。
  生1:昼夜不停。
  生2:一年四季。
  生3:我还从“老”这个字感受到。
  师:就那么一个字。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7年,在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他发现趵突泉在冒;在炎热的夏天去看,它在冒;在凉爽的秋天去看,它还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去看,它仍旧在冒。白天去看,它在冒;有时候夜深人静去看,它还在冒。这就叫“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一生读)
  师:是的,你感受到了,还可以再强调一些。
  (又指名一生读)
  师:你主要强调那个“老”字,实在是惊讶。
  (再指名一生读)
  师:有那么点感觉了!昼夜不停,难以想象啊,再一起读。(生齐读)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都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碰撞的触点,学生以此切入,精读文本,产生共鸣,然后再试着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释放出来。他们的吟咏声情并茂,摇头晃脑,个中况味,自不可言。
  三、思接千载——辨出“语文味儿”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备课是一个创造过程。它不允许教师再在“教学用书”的轨道上凭着以往的经验做匀速运动,而是需要以学者的姿态去研读文本,去思考问题,去辨证真伪,挖掘并整合课程资源,把学生带入一个过程性探究的学习境地。
  师:老舍先生竟然在这一段话里面连用4个“永远”。你们猜一猜趵突泉究竟这样连续不断地冒了多长时间了,以至于老舍先生要用4个“永远”。
  生1:我觉得应该冒了十多年。
  师:十多年,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啊!
  生2:我猜有二十多年。
  师:多少个春夏秋冬啊!
  生3:一百年。
  师:一百年!想了半天才冒出这个数字。同学们,趵突泉至少冒了多少年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A.100多年前,一个叫刘鹗的小说家在《老残游记》这样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
  B.900多年,有个大文人叫曾巩,他写了《齐州二堂记》,就有这样的句子:“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
  C.1400多年前,有个地理学家游遍中国,写了一本《水经注》,也提到趵突泉:“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D.3500年前,《诗经》就提到了趵突泉,当时叫泺。
  师:从这些文献资料来推断,趵突泉至少已经冒了多少年了?
  生:至少是3500年了。
  这一“节外生枝”不是闲杂之笔,它引入了趵突泉的相关材料,通过考究趵突泉的人文渊源,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宽广的领域,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翻阅、调查、访问,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取舍,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语文基本能力。
  四、浮想联翩——道出“语文味儿”
  文本的意义充满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的创作中的留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作品的不对称性交流与对话,这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给语文教学留出了广阔的创生空间。
  在感受小泉姿态的一段教学中,当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时候,忽然间,蒋老师用手一指,说:“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孩子们的目光随着蒋老师的手势舞蹈,就像一群扑棱棱的小鸟雀,跃跃欲试。
  师:看,又来了一个!看到了吧?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的像一大捧银铃铛,带着悦耳的声响,晃悠悠上来了……
  师:看,又来了一个!
  生2:有的像一群活跃的孩童,撒着欢儿跳出来了,看,后面还拉着一个小不点儿……
  师:看,又来了一个!
  ……
  这一环节教学,不着痕迹地促使学生沉入文字,诱发学生的联想,构思绮丽,精彩纷呈,生成了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作者精神世界,似与老舍先生促膝而坐,侃侃而谈,在不断的交流、沟通、碰撞中,充分领悟了老舍的语言特点:简短,爱打比方,描写极富现场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积累,而是有机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其实,语文教学无论怎样变革,都离不开“语”和“文”的根基,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习得。有了这一点,然后再去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与孩子们一起浸润在语言文字中,徜徉顾盼,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使他们热爱语文,亲近语文,这才是我们所要致力追求的。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专项一 物质的变化及规律    (一)物质的变化  1.(2005黑龙江2)小丽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做过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观察液体体积变化  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  C.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现象  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2.(2005沈阳4)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化钠(Nal),用氯气(cl2)从中提取碘(1),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2
当下,语文课“简单”了,也重新归于“求实务本”的坦途了,自然清新了许多,可深下去再想一想,总感觉越整体性阅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  首先,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整体性阅读内涵的把握理解不清。从“立言”角度而言,一篇课文从构思到成文,要有一个主旨,所拟用的任何材料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去表现;从“申义”角度来说,“披文以人情”、“人情而得意”,读了一篇文章,得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得形
摘 要: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建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初中物理教学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形成性评价的科学内涵,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评价的角度,提出了创设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形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针对学生知识建构、个性特征的不同进行分层评价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形成性评价;自主性学习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
摘 要: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做有效生成的激发者;其次要具备驾驭能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还要运用创新思维,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从而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得以提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有效;激发;生成;提升    生成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乐于、易于动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修改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发展心理学指出:人只有处于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把自己的需要充分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摘 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凝聚了全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正视成果,理清思路,以期为后面的建设提供清晰的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人才小高地 师资队伍 建设 发展  课 题:本文系广西中等
“重探究,重体验,重过程”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活生存方式。这些做法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如何把学生的体验引入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在新课程状态下所有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三年的地理新课程实施,本人认为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中学阶段结合化学史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2001年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学会并能运用What’s this?向他人提问。  (2)听懂、会说、认读单词monkey、tiger、panda.  (3)学会演唱英文歌曲LovelyAnimals.  2.能力目标:围绕有关What’s this话题,熟练进行交流,在听、说、演、玩、唱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运用语言的
摘要:“以人为本”,就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实践者、探索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改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与尝试“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体会教材意境,优化教学情境;二、把握教材特色,优化“自主、互动”;三、强调过程和方法,优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