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就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实践者、探索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改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与尝试“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体会教材意境,优化教学情境;二、把握教材特色,优化“自主、互动”;三、强调过程和方法,优化“合作、探究”;四、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评价。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
关键词:优化;以人为本;自主;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实践者、探索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改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与尝试“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教学方法的优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体会教材意境,优化教学情境
1.教学语言的设计上
要正确地使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语言停顿和体态语言,特别是注意他们之间的“合力”作用。比如:我是这么描述“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的:“1927年8月1日-这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稍作停顿,然后放低、放慢声调,悄悄地说)这天,子夜刚过,当时针指向两点,‘当,当’(稍带摹仿音)的钟声还没有消失,突然(稍加语速,提高声调并含紧迫感)在南昌城头响起了清脆而响亮的枪声,紧接着,几颗红色信号弹划破了那乌蓝而沉闷的夜空(仿佛看到似的并稍加手势)。(庄严宣告)战斗打响了!”当讲到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八一”起义胜利的时候,我用明亮欢快的语调,好像把自己和学生都置身于欢乐的人流之中,去同南昌人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讲到最后,我又提高音调,挥动手臂,满怀激情地说:“南昌起义犹如黑夜里燃起的一束光彩夺目的火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撒下了坚持革命的火种。从此,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军队光荣地诞生了!”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上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本虽说有了很大改进,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但一些生动的历史史实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仅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能够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了闪动式动态地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长征的路线,并插入了有关电影镜头及长征组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到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这一历史事件,同时还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学史兴趣。
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换成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3.学生活动的开展上
“角色扮演”是学生活动的一种。人的生活是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的,角色扮演的主角是学生。角色扮演把学生从观众的角色变成“演员”的角色,而老师在课堂中由“演员”角色变为“导演”的角色。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在“动”中体验、感悟和升华。
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课堂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二、把握教材特色,优化“自主、互动”
新课程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1.讨论交流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大家谈”、“读与思”都是创造讨论交流情境的好材料。如在学习了“用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受虚假广告欺骗后怎么办”为题,讨论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辩论竞赛
辩论是典型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动口辩论的同时,动眼阅读把握教材内容、动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理清思路,动手搜集整理素材,从而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进行辩论式学习活动的材料。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分析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围绕“王安石变法利大还是弊大”展开辩论。又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解释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后。可以组织学生“以‘缠足’为题,就传统道德与习俗对妇女的束缚”展开辩论。学生进行辩论就能够创造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的多重体验效应。
3.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机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如在学习了“青春期的性别角色感受”后,组织学生扮演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4.实践制作
历史小制作也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学习“网络中的生活”、“青少年与大众传媒”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在报刊杂志及网上搜集、整理了很多有关网络知识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动手制作一期电子板报。
三、强调过程和方法,优化“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具体的操作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步。
1.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导课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起探究欲望。学生由此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2.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突破,但也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开始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综合学生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得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探究活动搞成师生问答或对话形式,多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在讲我省8、9月份经常出现的台风时,我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主张台风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主张台风弊大于利。双方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进行辩论,辩论双方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辩论,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授之以渔 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成绩与效果的巩固和检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根据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回顾讨论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4.激励评价 引深探究
在总结、肯定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评价
通常,我们期望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接近甚至一致,如果出现差异,教师往往以预设的标准去评价并规范学生的思考,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其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一律对答案加以标准化,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新课程特别要求我们优化评判策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体现“多维、互动”,发动学生探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那么历史与社会课肯定会有真情的交融、高峰的体验、新潮的激荡和灵感的爆发,自由的生命肯定会在新课改征途上美丽绽放。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优化;以人为本;自主;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实践者、探索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改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与尝试“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教学方法的优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体会教材意境,优化教学情境
1.教学语言的设计上
要正确地使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语言停顿和体态语言,特别是注意他们之间的“合力”作用。比如:我是这么描述“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的:“1927年8月1日-这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稍作停顿,然后放低、放慢声调,悄悄地说)这天,子夜刚过,当时针指向两点,‘当,当’(稍带摹仿音)的钟声还没有消失,突然(稍加语速,提高声调并含紧迫感)在南昌城头响起了清脆而响亮的枪声,紧接着,几颗红色信号弹划破了那乌蓝而沉闷的夜空(仿佛看到似的并稍加手势)。(庄严宣告)战斗打响了!”当讲到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八一”起义胜利的时候,我用明亮欢快的语调,好像把自己和学生都置身于欢乐的人流之中,去同南昌人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讲到最后,我又提高音调,挥动手臂,满怀激情地说:“南昌起义犹如黑夜里燃起的一束光彩夺目的火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撒下了坚持革命的火种。从此,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军队光荣地诞生了!”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上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本虽说有了很大改进,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但一些生动的历史史实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仅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能够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了闪动式动态地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长征的路线,并插入了有关电影镜头及长征组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到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这一历史事件,同时还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学史兴趣。
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换成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3.学生活动的开展上
“角色扮演”是学生活动的一种。人的生活是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的,角色扮演的主角是学生。角色扮演把学生从观众的角色变成“演员”的角色,而老师在课堂中由“演员”角色变为“导演”的角色。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在“动”中体验、感悟和升华。
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课堂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二、把握教材特色,优化“自主、互动”
新课程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1.讨论交流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大家谈”、“读与思”都是创造讨论交流情境的好材料。如在学习了“用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受虚假广告欺骗后怎么办”为题,讨论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辩论竞赛
辩论是典型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动口辩论的同时,动眼阅读把握教材内容、动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理清思路,动手搜集整理素材,从而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进行辩论式学习活动的材料。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分析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围绕“王安石变法利大还是弊大”展开辩论。又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解释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后。可以组织学生“以‘缠足’为题,就传统道德与习俗对妇女的束缚”展开辩论。学生进行辩论就能够创造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的多重体验效应。
3.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机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如在学习了“青春期的性别角色感受”后,组织学生扮演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4.实践制作
历史小制作也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学习“网络中的生活”、“青少年与大众传媒”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在报刊杂志及网上搜集、整理了很多有关网络知识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动手制作一期电子板报。
三、强调过程和方法,优化“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具体的操作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步。
1.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导课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起探究欲望。学生由此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2.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突破,但也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开始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综合学生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得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探究活动搞成师生问答或对话形式,多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在讲我省8、9月份经常出现的台风时,我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主张台风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主张台风弊大于利。双方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进行辩论,辩论双方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辩论,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授之以渔 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成绩与效果的巩固和检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根据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回顾讨论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4.激励评价 引深探究
在总结、肯定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评价
通常,我们期望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接近甚至一致,如果出现差异,教师往往以预设的标准去评价并规范学生的思考,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其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一律对答案加以标准化,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新课程特别要求我们优化评判策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体现“多维、互动”,发动学生探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那么历史与社会课肯定会有真情的交融、高峰的体验、新潮的激荡和灵感的爆发,自由的生命肯定会在新课改征途上美丽绽放。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