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思考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uangjia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新课标理念,人们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教师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平等中的首席”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课堂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因为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现象是: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接受教师的灌输、课本的要求,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也没有提问的欲望。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发现一只蝴蝶在茧里蠕动,苦苦地挣扎了好一阵子,还不能冲破那牢牢的茧。那个人在旁边急不可耐,便找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开了茧。让那只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茧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出茧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掉了。那位好心人原本是想帮助蝴蝶,结果却成了间接的“凶手”。他没有意识到蝴蝶破茧的过程是蝴蝶成长的必经过程,若没有这一过程,蝴蝶即使出了茧,也只能过早地死掉。
  “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经过主动探索的磨炼,积极思考的锻炼,才能成长为有个性、能创新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育者如同这位“替蝶破茧”的“好心人”一样,为了尽快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利用“灌输”这把剪刀替学生剪开了“探索”这层茧;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细而又细、不给学生留下一点空白和余地,将答案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预设的课堂目标,完成由“茧”到“蝶”的蜕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满堂灌”,教育注重标准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氛围,缺乏激活思想的意识、能力和手段。在陈旧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习惯于驯服地言听计从,不敢、不愿、不求、很少对老师的教导和既定的结论质疑或提出真知灼见,提出建设性见解。学生成了“考生”,成了“知识掌握者”,而不是“敢于怀疑者”、“勇于挑战者”,思考力久而久之就会“生锈”、“钙化”,就会成为“思维死水”,成为“凝固体”,成为逆来顺受的“思维呆子”。这种缺乏思想活力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满足现状,中规中矩,是难于有所作为的,更难于有创造性成果,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学生中学时代在国际性比赛中屡屡优于西方孩子,而成人后就泯然众人,这种现象与以往的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钝化不无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学生改变、学习改变。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尺。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和谐的氛围,搭建展现的舞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思考、想象中,在与同学、老师广泛的交流中,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机会,获取更多的思考成果,同时化解自私和孤独。应鼓励学生合理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经常设计、策划、布置发散性思维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判断、想象、推理、整合、升华,训练学生,砥砺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思考,我存在”、“我思考我进步”,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和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大道至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思考,是实现“平等中的首席”的关键。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其他文献
元旦、春节前后,这些日子我总能收到学生的贺卡。寄、送贺卡的有的是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有的是正在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还有的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在校学生。一张印制精美或学生自绘制作的贺卡,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几句祝愿,一声问候,让我这个从事教育多年的人民教师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当老师真好,只有老师们才能得到这份幸福。  往年,我会挑选写有很好祝词的贺卡压到玻璃板下,品味着、欣赏着,而其余
如果说共和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部皇皇巨著的话,那么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欣喜地回顾这60年的教育: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中等教育文化水平劳动力居世界首位,高
摘要:考生要了解自己大脑生物节律的特点,有效利用时间,高效学习,克服时间浪费,根据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安排学习和节奏。  关键词:大脑生物节律;连续学习的适度点;时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02-03    时间对于考生来说显得更加珍贵,利用好了,在短短的的时间里可能出现大的飞跃,如果利用不好,将会带来终生的遗憾。因此,
《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
评优课(或称优质课评比、教学比赛等)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批判“文革”浩劫、进行拨乱反正中,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创造的课堂教学研究与评价的活动模式。它凭借其群众性、研究性、示范性和竞争性的特质,显现出勃勃生机而迅速风靡全国,遂成中小学教学研究中一道新潮的独特景观。它吸引着一批批有志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创造着一个个体现新理念、达成新目标的课堂教学样板,打造着一拨拨勇于探索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船王老哈特在是否选择儿子小哈特接班时,犹豫不决。于是,他向世人征求意见,看看小哈特的身上都有什么缺陷,尤其是有哪些致命的缺陷。  老哈特的这个消息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小哈特的弱点和不足很快便被一一找了出来:首先,小哈特的成长经历不够丰富,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风浪,社会经验比起老哈特相差甚远。其次,他还不善于管理……意见一一击中了小哈特的要害,令老哈特更加忧郁。 
科学素质(或称科学素养)是构成现代人基本品质的要素之一。虽其内涵界定尚存歧义,然其至少涵盖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已成共识。个人的科学素质有天资禀赋,更有后天教育及环境造就。实践证明,教育是提高人们科学素质是重要的途径。而科学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运动、发展所遵循的对立统一规律;体会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存
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几年的风雨征程,谁也不能否认有过疲惫、厌倦、灰心的时候。教育实践与研究并非都那么顺心、风顺。孤独的日子,苦闷的时刻,徘徊的瞬间,谁都曾有过想回家的期盼。其实,走在新课程改革回家的路上,重温经典,几乎就有回家与老妈妈聊聊的感受,而后得到站立起来的信心和力量,以便再次出征。  重温经典,有时是重读一本书、重读一节课、是与大师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重温经典,是新课程改革之中寻觅避风港
2008年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思想品德试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突出思想品德课本色,试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本课程
教师专业化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社会化过程。由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毕业的人群进入教师行业,并不意味着就专业化了,还要有一个适应和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我们也可称之为“第二学习过程”。教师专业化、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它比入职前在高等学校里的“第一学习过程”更重要、实用,方向性、针对性更强。因此,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化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完成的。  有多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