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探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3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堂教学中,“收口”和“点睛”便是课堂教学的结尾.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不仅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的开头,还要有画龙点睛、精美收口的结尾,给学生以启迪和无穷的回味,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渴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结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总结,仅供一线教师参考。
  1课堂教学结尾的基本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一堂好课,一定有恰当的教学目标,好的结尾,更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教师需要潜心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结尾。
  1.2概括性原则
  结尾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教师应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要针对学生学情,突出重点,概括课堂所学知识,抓住教学的难点,学生的易错点,重视总结规律和方法。
  1.3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结尾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技巧
  2.1提纲挈领,归纳提升
  这是物理课堂结尾最常用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最后几分钟里,引导学生用全面准确、简明扼要的语言或图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结尾时教师利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概括归纳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列提纲、突出关键词、列图表对比等形式,使知识点条理化、网络化,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用口诀进行小结时,“温度计的使用”的课堂小结为“一估”、“二看”、“三放”、“四读”、“五记”;“光的反射”的课堂小结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课堂小结为“等大、等距、虚像、垂直”等.再如,在学习完“蒸发和沸腾”之后,教师可以列表格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蒸发、沸腾的异同点,使学生较容易识别、对比、分析(表1)。
  2.2承上启下,迁移知识
  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为出发点,教师在结尾时巧妙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下节课有关的实验,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课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会以浓厚的兴趣进行预习、讨论和实验探究,使学生对下节课有了期盼,也为下节课教学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结尾时,教师总结本
  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物体的浮沉呢?为此,教师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泡沫、蜡块、铁球在水银、水、油中的不同状态(图1).通过比较发现,密度大的物体总是倾向于沉在下面,[TP12CW02A.TIF,Y#]密度小的物体总是倾向于浮在上面,提出能否利用物体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物体浮沉?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密度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再作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可以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3设置悬念,首尾呼应
  写文章一般都要讲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许多物理教师常常以演示实验出示一种奇妙的现象或结合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等方式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课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在化解悬念的过程中,会获得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感,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磁体和磁场”一课中,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介绍爱因斯坦回忆其幼年时曾经说的一段话:“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父亲给我一个罗盘,我觉得十分好奇,这只指南针不和任何物体接触,竟能始终的指向南北.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萌发了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这事情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道理.”教师顺势在课堂结尾时提出问题:“小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学生马上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想到了小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地球就是巨大的磁场.再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中,教师取一漏斗和一乒乓球引入新课,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方,松手后乒乓球会掉下.再请学生猜测,如果教师对着漏斗吹气并松开拿乒乓球的手,乒乓球会不会掉下来?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与实验现象对比.悬念的设置,结果的出乎意料,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一种刨根问底的急切心理状态下集中精力听讲,最后结尾时进行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展开讨论,解开之前乒乓球不下落的悬念。
  2.4回应点拨,解惑答疑
  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对学生倍加珍视和呵护,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拿出一点时间,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及时解决当堂出现的“新”问题.“大家对本节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不妨说来让我们共同解决.”“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或认识等)可以跟大家分享.”简洁的话语,赋予了学生说话的权利,短短的几分钟,便有澄清疑点、扫除障碍,为学生的后继学习铺平道路之功效。
  2.5达标训练,巩固理解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环.“趁热打铁出好钢”,课内练习尤为重要.为此,在讲完新课后,教师可抓住重点和关键性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达标测试,通过达标测试既检查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又巩固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及时进行指导。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结尾无定法,好在巧妙中.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精彩的教学结尾不仅可以归结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的内容进行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到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高潮,给一节课带来完美的结局.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结尾的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虽尽而余味无穷的效果.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S),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微分和积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增加了导数内容,本文从几道经典质点运动学习题入手,对导数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做一点总结.  1微元法与导数的区别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轴环O1立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的轴环O2以速度v0从这个轴环旁滑过,轴环很薄,且第二个紧傍第一个通过.求两轴环上交叉点M的速度与两环中心之间距离s的关系.  解(微元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借助于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的责任感.那么,对于综合实验活动,师生角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
电学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是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该内容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为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理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对该内容得分率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知识的处理和迁移不够熟练.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b,表达式中:k是斜率,b表示纵轴的截距.在电学实验,如测电源电动势中U=E-Ir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是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所有的规律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不仅耗时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笔者提出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
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物理试题出现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好题,试题朴实新颖,时代气息强,命题专家别具匠心,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枯燥的试题获得生命.这些试题将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对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进行举例分析,与同行共赏,希望对今后物理教学有借鉴意义.  1以体育运动为背景  例1(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第24题) 20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既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手段,又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产物,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李峤所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之无形,却有它独特的威力.而科学方法蕴涵于科学知识中,既似无形胜似有形,因此在科学的课堂中,如何巧妙地渗透科
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张宪魁教授就认为这里的“新”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它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即首创性的事物谓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前一个层面上,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及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群体为参照时,情形却不然.
1试题  这是一道有趣的高中物理运动学奥赛题:如图1 所示, 有一只狐狸以不变速度v1沿着直线AB逃跑, 一猎犬以不变的速率v2追击, 其运动方向始终对准狐狸.某时刻狐狸在F处,猎犬在D处, FB⊥L ,设v2 > v1问猎犬追上狐狸还需多长时间?  2高中一般解法  把这个追击过程按时间等分成很多个小段,每小段的时间间隔为Δt,设某时刻,猎犬运动到了E点,狐狸运动到了H点,此时猎犬的速度方向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