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赏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物理试题出现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好题,试题朴实新颖,时代气息强,命题专家别具匠心,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枯燥的试题获得生命.这些试题将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对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进行举例分析,与同行共赏,希望对今后物理教学有借鉴意义.
  1以体育运动为背景
  例1(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第24题) 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 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 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取10 m/s2.(1)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到1.5 km高度处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高速运动受阻力大小可近似表示为f=kv2,其中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图象如图1所示.若该运动员和所带装备的总质量m=100 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解析(1)设运动员从开始自由下落至1.5 km高度处的时间为t,下落距离为h,在1.5 km高度处的速度大小为v,
  由运动学公式得v=gt(1)
  h=12gt2(2)
  且h=3.9×104 m-1.5×103 m=3.75×104 m(3)
  联立(1)、(2)、(3)得t=87 s,v=8.7×102 m/s.
  (2)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vm时,加速度为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kv2m,
  由题图可读出vm≈360 m/s,代入得k=0.008 kg/m.
  点评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体育项目,如跳高、跳水、跳伞、蹦极跳、滑雪、网球、排球等.解决这类问题用到的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功能关系等知识.本题与跳伞运动相联系,涉及自由落体和动力学知识,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2以交通安全为背景
  例2(全国高考山东理综卷第23题) 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2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取10 m/s2.求: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
  解析(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1,由题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运动学公式得
  v20=2as(1)
  t1=v0a(2)
  联立(1)、(2)代入数据得
  a=8 m/s2(3)
  t1=2.5 s(4)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2,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2 s(5)
  Δt=t2-t0(6)
  联立(5)、(6)代入数据得
  Δt=0.3 s(7)
  (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0,志愿者质量为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8)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F20=F2 (mg)2(9)
  联立(3)、(8)、(8)代入数据得F0mg=415(10)
  点评本题以正常驾车和酒后驾车为背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的有关公式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很好地给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体现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3以新材料为背景
  例3(全国高考四川理综卷第9 题) 石墨烯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新材料,其超高强度及超强导电、导热等非凡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望使21世纪的世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发现者由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用石墨烯制作超级缆绳,人类搭建“太空电梯”的梦想有望在本世纪实现.科学家们设想,通过地球同步轨道站向地面垂下一条缆绳至赤道基站(图4),电梯仓沿着这条缆绳运行,实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便捷的物资交换.(1)若“太空电梯”将货物从赤道基站运到距地面高度为h1的同步轨道站,求轨道站内质量为m1的货物相对地心运动的动能.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半径为R.(2)当电梯仓停在距地面高度h2=4R的站点时,求仓内质量m2=50 kg的人对水平地板的压力大小.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地球自转角速度ω=7.3×10-5 rad/s,地球半径R=6.4×103 km.
  解析(1)设货物相对地心的距离为r1,线速度为v1,则
  r1=R h1(1)
  v1=ωr1(2)
  货物相对地心的动能为Ek=12m1v21(3)
  联立(1)、(2)、(3)得Ek=12m1ω2(R h1)2(4)
  (2)设地球质量为M,人相对地心的距离为r2,向心加速度为a2,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F,则
  r2=R h2(5)
  a2=ω2r2(6)   F=GMm2r22(7)
  GMm0R2=m0g(8)
  设水平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为N1,人对水平地板的压力大小为N2,则
  F-N1=m2a2(9)
  N2=N1(10)
  联立(5)~(10)式并代入数据得N2=11.5 N(11)
  点评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牛顿第二、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动能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计算等能力.
  4以航天航空为背景
  例4(全国高考重庆理综卷第7题) 图5为“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着陆最后阶段的示意图.首先在发动机作用下,探测器受到推力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1处悬停(速度为零,h1远小于月球半径);接着推力改变,探测器开始竖直下降,到达距月面高度为h2处的速度为v;此后发动机关闭,探测器仅受重力下落到月面.已知探测器总质量为m(不包括燃料),地球和月球的半径比为k1,质量比为k2,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求:(1)月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及探测器刚接触月面时的速度大小;(2)从开始竖直下降到刚接触月面时,探测器机械能的变化.
  解析(1)设地球质量和半径分别为M和R,月球的质量、半径和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M1、R1和g1,探测器刚接触月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t,
  GMmR2=mg(1)
  GM1mR21=mg1(2)
  联立(1)、(2)得g1=k21k2g,
  由v2t-v2=2g1h2,
  得vt=v2 2k21gh2k2.
  (2)设机械能变化量为ΔE,动能变化量为ΔEk,重力势能变化量为ΔEp,由
  ΔE=ΔEk ΔEp,
  有ΔE=12m(v2 2gh2k21k2)-mk21k2gh1,
  得ΔE=12mv2-k21k2mg(h1-h2).
  点评本题以探测器的着陆为背景,主要考查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机械能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5以家庭生活为背景
  例5(全国高考重庆理综卷第8题) 某电子天平原理如图6所示,E形磁铁的两侧为N极,中心为S极,两极间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磁极宽度均为L,忽略边缘效应.一正方形线圈套于中心磁极,其骨架与秤盘连为一体,线圈两端C、D与外电路连接.当质量为m的重物放在秤盘上时,弹簧被压缩,秤盘和线圈一起向下运动(骨架与磁极不接触),随后外电路对线圈供电,秤盘和线圈恢复到未放重物时的位置并静止,由此时对应的供电电流I可确定重物的质量.已知线圈匝数为n,线圈电阻为R,重力加速度为g.问:(1)线圈向下运动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是从C端还是从D端流出?(2)供电电流I是从C端还是D端流入?求重物质量与电流的关系.(3)若线圈消耗的最大功率为P,该电子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解析(1)感应电流从C端流出.
  (2)设线圈受到的安培力为F,外加电流从D端流入.
  由F=mg和F=2nBIL,
  得m=2nBLgI.
  (3)设称量最大质量为m0,对应通过线圈电流为I0,
  由m0=2nBLgI0和P=I20R,
  得m0=2nBLgPR.
  点评本题以家庭生活购物时要称量的电子天平为背景,考查了楞次定律、安培力、平衡条件、电功率等知识,试题把力学和电学问题巧妙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考查,使试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以高科技为背景
  例6(全国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2题) 如图7所示,某一新型发电装置的发电管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水平管道,管道的长为L、宽为d、高为h,上下两面是绝缘板,前后两侧面M、N是电阻可忽略的导体板,两导体板与开关S和定值电阻R相连.整个管道置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沿z轴正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管道内始终充满电阻率为ρ的导电液体(有大量的正、负离子),且开关闭合前后,液体在管道进、出口两端压强差的作用下,均以恒定速率v0沿x轴正向流动,液体所受的摩擦阻力不变.(1)求开关闭合前,M、N两板间的电势差大小U0;(2)求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差的变化Δp;(3)调整矩形管道的宽和高,但保持其它量和矩形管道的横截面积S=dh不变,求电阻R可获得的最大功率Pm及相应的宽高比dh的值.
  解析(1)设带电离子所带的电荷量为q,当其所受的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平衡时,U0保持恒定,有
  qv0B=qU0d(1)
  得U0=Bdv0(2)
  (2)设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分别为p1、p2,液体所受的摩擦阻力均为f,开关闭合后管道内液体受到的安培力为F安,有
  p1hd=f(3)
  p2hd=f F安(4)
  F安=BId(5)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U0R r6)
  两导体板间液体的电阻r=ρdLh(7)
  由(2)~(7)式得Δp=Ldv0B2LhR dρ(8)
  (3)电阻R获得的功率为P=I2R(9)
  P=(Lv0BLRd ρh)2R(10)
  当dh=LRρ时(11)
  电阻R获得的最大功率Pm=LSv20B24ρ(12)
  点评本题以科技前沿的新型发电机为背景的试题,将新颖的题干、设问、立意融为一体,诠释了磁场与电磁感应的联系,考查了霍尔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其中第(2)问求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差的变化Δp,要求学生建立液体受到安培力的模型,再根据压强与压力的关系,结合安培力表达式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综合解答.第(3)问对学生的数学极值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成为全国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能显示其能力大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所选的素材都是一些常被关注的,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
其他文献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中物理实验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就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在针对不同的实验进行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思想和探究方法.  1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实验作为一项科学实践,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日常思维上.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认为,尽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方式和
课堂是撬动教育的支点,改革就是变革课堂的杠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成长本位转变.知识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和生成;能力不是从说教中来,而是主体的体验、感悟、内化形成的.笔者在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激活、认知、建构等理论,结合实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激活-探究”教学模式探索,收到一定效果。  1诠释“激活-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与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教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课堂的合力,发挥两者的最大力量,以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融入与整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1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应用的优势挖掘  学生是信息技
在一线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的班级.实践表明,在学力层次明显班级里,恰当运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1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学力层次明显的班级中,往往呈现这样的特点:学力弱的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出现理解困难,往往不求甚解.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中,一起做实验的两个学力弱的同学,全都弄不清楚实验的基本过程,不知道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S),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微分和积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增加了导数内容,本文从几道经典质点运动学习题入手,对导数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做一点总结.  1微元法与导数的区别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轴环O1立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的轴环O2以速度v0从这个轴环旁滑过,轴环很薄,且第二个紧傍第一个通过.求两轴环上交叉点M的速度与两环中心之间距离s的关系.  解(微元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借助于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的责任感.那么,对于综合实验活动,师生角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
电学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是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该内容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为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理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对该内容得分率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知识的处理和迁移不够熟练.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b,表达式中:k是斜率,b表示纵轴的截距.在电学实验,如测电源电动势中U=E-Ir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是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所有的规律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不仅耗时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笔者提出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