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提倡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比较优越的资源和条件。魏书生先生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身兼数职,真正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是他教出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响当当的,因为虽然他人不在学生身边,但是他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已烙在了学生心里,并付诸实践。我一直很崇拜他,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学习他的做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现将我工作十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宏观规划——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
  培养学生自学,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我在每个学期初始,就制定了培养学生自学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感知文本的能力。对于初二的学生,我的重点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三的学生,我更注重的是培养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备课加以体现,备课中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主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学。
  二、微观指点——给学生自学的钥匙
  1.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如何做好预习
  我们都知道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与基础。高效的预习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针对性强且富有成效。这就要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预习指导,否则学生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课堂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的预习方法“读—写—思 ”逐渐完善,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读,不只是读文本,还要读课文的预习提示,课后的探究与练习,这样有助于理解文本,略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主去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文本学习打下基础。写,就是写词语,解决在读的过程中碰到的难懂和难写的词语,或者学生认为需掌握的词语。思,就是思考或疑问,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或深或浅地会有自己的思考或疑问,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写出来,这样就促使学生不是走马观花地读,而是沉浸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读。
  在预习阶段,学生如果真正做到了读、写、思, 那么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必然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做好了积极充分的准备。
  2.教师课堂上点拨学生如何学习不同文本
  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需要自觉,对于那些平时不自觉的学生,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主要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学。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基本上还是以文体划分单元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把单元第一篇的课文教学作为例子 ,教给学生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而不是仅仅就学一篇课文。
  如八年级的小说单元,第一篇是《孔乙己》,我主要让学生明白小说的阅读应从小说三要素着手,重点是理解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在怎样的环境下、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从而去理解作者鲁迅的写作目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很容易就能知道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塑造了孔乙己既可怜又可憎的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由于知道了学习小说的抓手,所以在自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学生的交流很多,而且自学的角度也是比较广的。当进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更活跃,所以省却了教师很多的讲解。
  当教学文言文单元时, 我就按教學大纲及课后练习的要求,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古文翻译六字法”——留、补、扩、换、调、删(留:地名、人名、官职、年号、地点等名词性词语可保留,不译;补:把文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上去,使译句句意完整;扩:把单音节词扩大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把古时的说法换成今天的说法;调:把宾语前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的顺序句;删:删去句中的发语词、语气词或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连词等),并分别为“六字法”补上说明性的例句。这样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便可以把“六字法”当做翻译的工具,轻而易举地把学过的或未学过的文言文翻译出来。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就会凭借所学的方法,进行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另外需要通过同步训练来检测学习的效果。每一新课结束后,我精选些同步练习进行课堂检测,检测的时候主要关注那些后进生做得如何,如果他们没有什么问题了,说明效果达到了。
  3.教师课后示范学生如何做好“互批”
  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花费很多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关注的不是老师的修改意见,而是等第的优劣。为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每次的作文训练都能给学生带来帮助,所以在教学中我建立了学生间互批作文的习惯。每次带着几个要求,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通过互批,学生能查漏补缺,也能取长补短,作文的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建构人文精神体系,把课堂变成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舞台,才能使学生接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律动的场所,焕发人文的光彩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学观念上应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并从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一是“磁化”,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 吸引学生 教学实效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当体育教师在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后,学生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问,而且也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对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他除了要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这种爱,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而是以所有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己任的一种心态。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
摘要:本文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五方面探讨了“向地理课堂要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49-1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把各项地理教学的工作要求细化、具体化,然后做细做实。这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