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梯形求解(证)代数或三角问题

来源 :数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构造几何图形来求解或证明代数、三角中的问题,不少期刊对此法都作了介绍,但大多数都是通过构造三角形、矩形或正方形来解(证)的。那么,能否构造梯形作为几何模型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构造梯形证明定理、公式例1 证明两角和的正弦函数的加法公式:设α和β均为锐角,求证: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证明:如图1,构造一个直角梯形ACDE,使α和β均为锐角,并且使BB=BD=1,易知AE=sinα,AB=cosα,CD=sinβ,BC=cosβ,而 Using structural geometry to solve or prove problems in algebra and triangles, many journals have introduced this method, but most of them are solved by constructing triangles, rectangles, or squares. So, can we construct a trapezoid as a geometric model? The answer is yes. First,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pezoidal proof theorem, formula Example 1 prove the addition formula of the sine function of the two-angle sum: Let α and β be acute angles, verify: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Proof: As shown in Figure 1, construct a right-angle trapezoid ACDE, make α and β are acute angles, and make BB = BD = 1, it is easy to know AE = sinα, AB = cosα, CD = sinβ, BC = cosβ, and
其他文献
<正>《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教授谦虚地称,这是一本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在书中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语言行为、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
在解数学问题时,要能够推理出正确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二是推理的形式要正确,现把两个问题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解法分别介绍如下,以供品评,且请
<正>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明确规定基
<正>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推进,如何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新方式成为学习的主流方法,文章就这一话题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及尝试。一、创设"课堂超市",营造自
中日数学教育共同研究会议于1992年5月22日至5月2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方的主要负责人为泽田利夫和杉山吉茂教授,中方的主要负责人为张奠宙教授。会上,中日双方各有六人作了
<正>目前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大,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又极为有限,不足以消除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紧张和疲劳。一些材料表明,目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佳,体能较差,患病率在上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期刊
方程Ax~2+Bx+C=0(A≠0),x∈I,I(?)R有解性的讨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既不陌生,但也不那么容易。例如1989年全国理工农医类(24)试题,学生得分率不高,其中第二小题更低,该题是:
我认为衡量课堂教学以至教学质量的优劣离不开严、实、活三个字。Ⅰ、严、实、活的含义一、严的含义课堂教学上如何实施“严”,我认为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理论上的严谨
很多高中的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基本原理能听得懂,例题搞的明白,但课下做题却是无从下手.从本质上来讲,高中物理定量的内容多,凭借死记硬背只能学到皮毛,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