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探究教学法应用的探讨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Al(OH)3性质的实验教学为例,讨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教学法的应用。从激发探究欲望、预先探究、有效探究、深入探究、拓展探究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得出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巧妙;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Al(OH)3的性质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通常在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探究教学中的教师,应当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学设计时应当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新的知识” [1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研究物质的属性,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物质性质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实验课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值得我们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实验教学时存在要么学生“照方抓药”;要么教师讲实验。如何通过有效的探究,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有效的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如何将探究学习法、发现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铝 金属材料》 [2 ]中“Al(OH)3的性质”一节课为例,探讨化学实验中探究教学。
  2 教学的设计
  《铝金属材料》安排在《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中,是《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介绍的元素,是学生在学完典型金属、非金属代表物质后又一个与生活、生产结合较紧密的元素。“Al(OH)3的性质”是本节的重难点。Al(OH)3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种两性氢氧化物,特别是其化学式写成碱的形式,学生对它“两性”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让学生对Al(OH)3的两性有一个具体化的认识,并且通过在实验室中制备Al(OH)3,使学生对Al(OH)3、Al2O3、铝盐、四羟基合铝酸钠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 ]。教师若能智慧、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正是教育艺术的一种表现。因此,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实例以及趣味魔术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1)展示胃药——胃舒平。胃舒平是以前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大家知道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以及如何治疗胃酸过多吗?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所学的物质为Al(OH)3,明确这节课是探究Al(OH)3的化学性质。
  (2)趣味魔术:AlCl3、盐酸、氢氧化钠互相滴加,出现产生沉淀,沉淀又继续溶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提出悬念:这节课最后,请同学们来解密魔术。
  2.2 猜想假设,预先探究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现象、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假定性的推测和解释,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 。
  《化学1》中指出预测物质的性质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之一。预测是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方法、经验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有依据的预见性的推测与思考,能够对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进行有效的探究起到导向作用。本节课在进行实验前,让学生根据已经形成的物质的分类观、价态观对Al(OH)3的性质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才实施实验进行验证。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既能体会到猜想,得到验证的喜悦,又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与猜想不一致的现象产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探究状态,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3 精心设计,有效探究
  探究过程是一个有依据性的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师应该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怎么提高探究的全面性、完整性,提高探究的效率,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作无用功,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客观条件,提高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本节课的设置中,为了有效地探究Al(OH)3的两性——与强酸、强碱反应,基本上不溶于弱酸、弱碱。在提供探究的实验药品时,除了提供课本上所要求的稀盐酸、NaOH溶液、氨水之外,还增加了一种强酸和一种弱酸:稀硫酸、碳酸(提供二氧化碳),让学生更全面直接地从实验中获取Al(OH)3的性质,更深刻体会Al(OH)3的两性。学生预测以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表格如表1:
  2.4 梯度设问,深入探究
  对于一节实验探究课来说,其灵魂在于问题的设置,因为巧妙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的热情,才能在不断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中保持求知的欲望。因此,探究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非常有讲究:(1)要有一定的难度,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太难会使学生答不出来,从而产生挫折感,不愿学习,问题的设置应该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2)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应该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置,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思考中保持着探究的欲望。本节课问题的设置如下:
  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Al(OH)3的两性之后,教师随之抛出一个难一点的问题:设计实验如何用前面的药品通过AlCl3溶液制备Al(OH)3?这个问题将性质应用于制备,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学生要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Al(OH)3与NaOH会反应,但是它不溶于氨水这种弱碱,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用AlCl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氢氧化铝,设计的实验表格如表2:
  此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应用前面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个时候,再抛出一个问题:AlCl3溶液中如果滴加过量NaOH会生成Na[Al(OH)4],有没有办法也用所准备的药品让Na[Al(OH)4]再变为Al(OH)3,即设计实验用Na[Al(OH)4]来制备Al(OH)3?学生再一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的设置,随着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探究不断地深入,知识得到巩固。
  2.5 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指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 [5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已掌握了前面的知识,不要原地踏步,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是要对所学内容重新整合,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进行科学的迁移,从而使得知识得以延生、难度得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得以拓展,保持了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因此,本节课在学完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拓展探究问题:(1)用Al2O3制备Al(OH)3,你有几种方法?(2)请同学们解密魔术,并现场表演魔术。
  3 探讨的反思
  首先,情境的设置要巧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通过富有趣味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问作为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学习的热情;应当通过创设情境的启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热情;应当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科学、有效、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喜悦,获得思维的提升。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应当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6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每位学生心灵深处的发现、研究、探索的本能,在环环相扣的教与学过程中,在有难度层次的问题设计上,都能够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形成高效、互动、富有激情的课堂,从而达到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邵瑞珍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王磊,陈光巨.化学1[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5-122.
  [3]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黄玉樂,曾芳兵.化学教学中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4):129-130.
  [5] 赞科夫著,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校情、学情、生情,对开发初中物理实验资源,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物理;实验;资源;科学素养  本文作者所在的学校已经通过福建省初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验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多方面筹措资金投入,逐步健全了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可以说学校的实验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初二年、初三年的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分组实验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和条件,积极探索
摘 要:本文展示了作者基于实用性、探究性、趣味性、情感性的《牛顿第二定律》课堂教学的实例,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校情、生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讲究实效,让学生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高,让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材二次开发;实效性;探究性;情感性  “不存在一种使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固定程式” [1 ]。因此,课堂教学我们要基于学情校情,有效调整教材,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
摘 要:面对中考,初三的复习格外沉重,分层教学是必然的。但分层教学也有其劣势,“怀疑吃偏饭”“感觉不公平”以及对教学效率的担心和质疑,让家长、孩子都感觉不是很踏实。如何将劣势转化成优势,让分层教学变得更高效,如何在最后的一百天里实现成绩的稳中有升,是初三教师应该探讨的急迫问题。从一线教学角度出发,尝试摒弃常规“套餐”,给不同的孩子配以适合的“自助餐”,探究初三物理分层教学,实现更精准的教育教学。 
摘 要:自导数进入高中数学的教材后,高考题中出现了条件含有导函数与原函数的不等关系的一类题,这类题一般求解的也是不等式或是求范围等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专题案例分析,构造函数,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导数;不等式;原函数;  1 利用导数运算法则构造函数  在必修一中,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解决抽象不等式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也就是将不等式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函数,再利用函数的单调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断深入改革课堂组织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二中 “遗传信息的翻译”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进行基因表达的过程模拟,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改进模型,以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促进高中生物学深度学习提供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尝试。  关键词:深度学习;模型教学;翻译  《普通高中生物学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哲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1 ]。化学作
摘 要:“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老师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省市级课题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方法,以“重力与重心”新授课为例探索“微课”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通过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实践,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方法、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重力与重心;微课;物理;概念教学  在“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微课研究”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中物理微课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用“课例
摘 要:教师培训对于一线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新的好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培训来说也很关键。以项目实践活动贯穿教师培训,这种新型实景培训模式正在被尝试应用于福建省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中去。它将教师培训过程等同学生学习过程,让教师更深入的感受一线教学。相对于以往传统培训来说,这种实景培训模式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及区域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项目实践活动;实景培训;系统性;区域性  教师培训是教育部一直以
摘 要:实验探究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与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知识构建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与领悟相关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有关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因此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效率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验教学的特点及作用,并结合教学片段实例阐述了 “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得当、三维目标
摘 要:以2017年高考理综卷Ⅰ第25题为例,巧用运动分解的观点,把质点运动过程的分析加以简化,使物理学科思维内化成个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  关键词:高考试题解析;运动分解;物理核心素养  【原题】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速度大小为v0,在油滴处于位置A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