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设计活动 积累经验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体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经验;学情;体验;积累
  新课标中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体性、实践性、过程性特征,决定着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并组织生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现结合“认识角“一课的教学加以阐述。
  一、童话融入——激活已有经验
  在教学前探寻了解学生的前经验,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学生建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和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表象已有了较为丰富的认识和定位,如果按情境图—辨认角—抽象出图形特点的流程开展教学,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只能是走过场,不能成为本课学习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那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
  例如: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我用童话引入:(1)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大群可爱的图形娃娃,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已知图形)(2)这个图形就是“角”娃娃了,它很喜欢玩捉迷藏游戏,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它?请大家从身边实物上找“角”娃娃。
  这样的童话融入,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轻松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探究角的特征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二、拐杖引領——丰富实践性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所要学习的六种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同样对“角”来说,学生过去的认识仅是感性认识,这里是第一次理性认识几何图形,第一次寻求利用某种方法去抽象并理解图形特征。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会意识到,学习内容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种难度,并非来自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来源于数学活动经验与探究方法的缺乏。
  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物体面上的角藏在哪里?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找一找角。(2)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紧接着又指出继续探究的方向:角都有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两条线,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吗?同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自己找到角的各部分名称读一读。(2)同桌相互介绍名称并指一指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3)角有什么特点?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基于学情分析,这里设置的两次“小组活动”是为孩子抛出的“拐杖”:明确了小组活动的流程,具体指出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拐杖”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活动,有序探究图形特征,“生动”了数学活动的同时更获得了实践性体验,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教学的核心。
  三、创造共享——获得间接性体验
  实践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抓手。
  再以“认识角”一课为例,在“做角”教学环节中,我说: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学生积极响应,然后我出示小组活动单:(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自选材料独自创造一个角,在小组内介绍你创造的角。
  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选材,独立创作,展示介绍“等一系列活动,创造共享,自主参与,在寻找“角的特征”的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不断被激活并融入进来,学生已有的经验逐步被丰富、被修正,模糊的经验逐渐清晰,浅层次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升,新生成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很自然地嵌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中。
  四、集合构建——获得反思性体验
  费赖登塔尔认为:“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当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回顾并进行反思,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变成思维对象,让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且通过反思与提炼获得理性的经验。
  还以“认识角”一课为例,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具体为:(1)出示题目。(2)提出要求:找一找,标一标,填一填。(3)这儿为什么不是角?谁来说说自己的理由。(4)回顾一下角有哪些特征?我们是如何在图形中找到角的?
  这当中,学生对“这儿为什么不是角?”进行观察反思,得出结论,这样角的特征内涵被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回顾一下”又使得“先找到一个顶点,再从顶点起有两条直直的边就找到一个角了”。这些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就被提炼出来了。学生在反思中将低层次的活动经验进行提升,实现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生成了新的经验。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离不开数学活动,而数学活动的开展是否充分则直接影响经验的质量和层次。以生为本,基于学情,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设计数学活动,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苾菁.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人民教育,2010.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时间飞快,转眼间,期中考试已结束。回顾这半学期的时光,感触颇多。新的学期,新的班级,新的气象……一切似乎刚刚开始,但已成为过去。  半学期来,班级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良好班风日渐形成,无重大违纪,常规评比位居第二,进步人数越来越多。当然,这些成绩不是丰功伟绩,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得的,尤其是平行班,能取得这些成绩更不容易,它需要班主任尽心竭力、不计付出、不图回报、用心去做才能收获。反思过去的付
摘 要: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就是被动听不如主动说,主动说不如积极做。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牵起手来,让活动教学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它是做教师的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那么,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设计、組织开展,如何提高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依标施教;面向全体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句话说明活动体验十分重要。活动
摘 要:如何让学生课堂45分钟最大程度地满足知识的渴求、内容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以下几种方法可谓有效:课前顺口溜强记法;自由组合答题法;吸引眼球赏析法;课堂气氛烘托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高效;实施方法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独靠课堂的45分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渴求,对地理内容系统地掌握,在我任教的几年内,总结了课堂上
美国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黄博士的话既形象又深刻,他把孩子的创造性比作种子,并用种子发育的过程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暗示。在这里,种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不也正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以启示吗?  传统语文教学弊端种种,归根到底是太突出了“教”,而忽视了
摘 要:数学是具有较强思维活动的一门学科,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把小学数学课堂变成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能力;探讨途径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式教学模式已渐渐被新教学模式所代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部分,也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语文文本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蓝本。指出现实初中中存在的形式教学,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师生“对话”理念引入了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在师生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又大。北师大版一年级实验教材安排的识字下限为775个,这对我们乡村学校的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如何提高识字效率,是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参加课改实验以来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积极性就越
教师的工作是高尚的,又是辛苦的,她能塑造学生的灵魂,也能毁灭学生的一生,而班主任又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称职的班主任会使学生不断走向成功,反之,会使学生无所作为,自暴自弃。下面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贴近生活,树立榜样,感召学生  小学生不仅生活依賴性强,模仿性强,而且自控能力差,情感变化是随时随地的。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稳步发展?班主任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打破“
摘 要:从政治经济学“供求关系”的角度谈有效课堂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供求关系;有效课堂;供需平衡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试验、改革也如火如荼,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主战场,理所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更加契合学生实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回避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教学,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但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课堂效率一直是众矢之的,专家学者往往将课堂
摘 要:网络道德就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处理各个方面关系时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当前小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存在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在群里乱说脏话、转发暴力图片、随意诋毁他人等行为随处可见。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为学生设置“路标”,以便引导学生正确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