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彰显家国情怀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课程目标的达成:江南文脉与家国情怀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家国情怀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以可感知的家庭、家乡等乡土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在寻访、品味、感悟江南文脉的过程中,形成对家与国的认知和认同。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现代以来,江南文脉中孕育出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无锡而言,古吴文化、汉唐文化、明清文化、工商文化的纵向序列脉络清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二、课程资源的挖掘: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融通
  在国家课程方面,商周时期,无锡与中原文化较早开始了重要的交流。“泰伯奔吴”、“周章封吴”等史事,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中《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内容的重要印证。魏晋时期,无锡在文化艺术领域成就卓越。无锡地区的两位书画大师——顾恺之和王羲之,在人教版必修3中《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中皆有介绍。鸦片战争后,无锡率先开始近代转型。洋务派代表人物薛福成,力主发展民族工商业和近代企业,赞赏议会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代表人物。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对无锡多有涉及。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业勤纱厂等。
  在地方課程方面,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是江南文脉发展的集中体现。惠山古镇集名山、名园、明贤、名泉于一身,彰显了无锡江南文化特质。以寄畅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化,是古代先民审美艺术和生活时态的活化石;118家祠堂,77个姓氏,是中国祠堂姓氏最为密集的地方;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重要水利枢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学风,是无锡先贤胸怀天下的最佳体现;小娄巷是古代无锡望族世居之地,明清两朝出了1名状元,11名进士,15名举人,近80名秀才,是苏南地区名副其实的“才巷”。崇安寺无锡第一支部、张闻天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以王选纪念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乡镇企业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遗存体现了无锡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
  三、课程形式丰富:多元课程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1.国家必修课。通过梳理课程资源,将地方课程中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必修课的内容,将整体史、宏观史和地方史、微观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必修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完成国家必修课程。
  2.校本选修课。开设“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选修课程,以江南本土的园林、祠堂、经济、饮食等为板块形成校本选修课体系,立足地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自信。
  3.实践寻访课。以“重新发现家乡”为主题,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历史,寻访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历史遗存,重回历史现场领略家乡的美好,感悟中国的强大。
  4.项目研修课。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选研究课程,研修有关江南文脉和文化自信的课题,在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无锡众多的文化遗存大多都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笔者希望通过江南文脉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调查乡土资源的社会实践在培养政治认同中的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接地气的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乡土资源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笔者在本文以“砀山县水果种植及深加工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为例,探究开展社会实践对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利用
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作为一名一线历史老师,过去我一直认为初中历史可讲可不讲,学生只要读读背背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点画上标记然后背诵下来。结果到考试时,我发现试题非常灵活,学生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和题目要求联系起来,导致知识的脱节。  因此,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出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单调死板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很难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缺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而努力,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纪律、有创新意识的接班人。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任务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现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对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
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讲,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的温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教学的角度讲,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成熟严密的逻辑体系,全面真实地感受历史,促进价值观和人文道德的养成。笔者在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此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  1.以史料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可以给学生们模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改提出的“基于课标的教学”反映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  一、 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确定都与课时目标有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
政治学科自信应理解为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学好高中政治的能力与智慧,有明显的学习自觉与毅力以克服学习困难,能较好地掌握主干知识、相关规律与技巧,坚信高中政治会成为自己的相对优势科目。具体表现为:对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对政治能够成为自己高考的强项充满信心。  在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这样几种心理: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缺乏知识记忆的恒心与毅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将课本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