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古诗练习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文本古诗练习的提出受启于网络信息技术中的Internet超文本,其非线性的文本信息呈现方式与人类思维的发散性、非线性极为吻合,是针对当前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师传生受”、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忽视学生作为言语主体的存在的弊病而提出的。超文本古诗练习将对古诗进行“多元解读”,从而达到“多元启悟”“智慧生长”的目的。
  一、古诗在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中穿梭
  古诗练习应该立足文本,更应该超越文本,在延伸拓展中感悟诗情。超文本古诗练习就是通过生活体验链接,让学生对诗歌真的有所感,真的有所悟。在进行超文本古诗练习的时候,我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具有个性的作品。
  通过对文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超文本材料的阅读,借助图像、声音、视频的延伸、拓展,让学生于诗情画意之中深入领悟古诗,从而把握古诗的灵魂。如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几个学生将《雁门太守行》加葫芦丝、二胡伴奏演唱出来,录制后上传放在班级的博客里。
  在布置收集杜甫《望岳》资料时,网络高手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量资料:有诗人的奇闻趣事,有诗歌的写作背景,有诗歌名句的赏析,有“诗歌”的改写……这些超文本的资料直接服务于古诗课堂,让课堂散发出异样的神采。
  超文本古诗练习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将古诗与自己的生活多层次链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而形成网状读解系统。
  二、演绎古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将古诗激情点燃并延续到现代
  古诗教学就是要擦亮学生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鉴赏、发现诗歌的魅力。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可有真正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而鉴赏诗歌最难的莫过于在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读出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诗歌练习中如何超越诗歌文本,在拓展和延伸中让学生感悟到诗歌文本之外,又寄托于诗歌文本之中的诗情的美丽,从而培养纯正的文学品味呢?我尝试让学生演绎古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将古诗激情点燃并延续到现代。
  例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辅导学生用小话剧表演,特别强调表演的学生一定要竭尽所能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学生的心灵震撼了,心灵也得到了洗礼——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又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下水诗”:“你柔弱的身躯/却负起了剑戟刀枪/为了一个决定/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为了一个信念/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你驰骋疆场,披一身寒霜/绝不是为了赢得奖赏/你战功赫赫,却辞官还乡/只是为了亲人期盼的目光/你默默不张扬/你隐忍而坚强/你爱武妆,更爱红妆/你是一个传奇/是世上最美的姑娘!”然后让学生上演自编自演的《木兰诗》小品,以便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体验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
  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们同样披戴着语言的面纱,撩起这面纱,才能感受诗之美韵。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超文本的古诗练习,都是浏览诗歌文本或者聆听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在鲜活的表演面前,铅字课本显得多么冷漠,教师的讲读显得多么苍白。学生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仿佛穿越遥远的年代,“神入”其境地,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
  三、通过对超越文本的“同题材”诗歌的阅读,以诗解诗,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个性
  古诗练习中引进文本以外的其他同题材作品与文本进行比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清晰、深入、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
  “同题材”诗作的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风格的比较,可以是诗歌思想情感的比较,也可以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比较,不拘一格。经过比较,学生对作品片面的、零散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见解。
  例如,我曾经在设计刘禹锡的《秋词》的练习时,让学生对刘禹锡的《秋词》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进行同题材比较阅读,设计了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究问题:《秋词》大唱“秋”之赞歌,《天净沙·秋思》借“秋”写“悲”,为什么他们都会在浩渺的古诗海洋中熠熠生辉?
  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两位诗人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魅力: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写秋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刻画的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虽然景是人眼中的景,但是人是天涯断肠人,作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簸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
  学生如果能将诗歌意象进行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审美升华。我认为古诗的练习设计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
  “同题材”诗歌的延伸,也可以称之为以诗解诗。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构成了互释、互训与互通的交汇网络,可以使我们对诗歌文本做出比较合乎其应有的评价,使我们的诠释更丰富,使我们的感受更深刻,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作品鉴赏的层次与深度。
  四、让古诗与写作邂逅,进行古诗的二度创作,积聚超文本古诗练习的优势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超文本古诗文练习从理论上看是可能的,只要做好选择、理清关系,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我尝试了开展让古诗与写作邂逅的语文活动。
  例如,为《蒹葭》配写散文诗,要求不能只是翻译一遍交上来就算了,而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身临其境,成功地进行作者之后的“二度创作”。 在行云流水般的钢琴曲伴奏声中,再用多媒体配上切合诗歌意境FLASH动画,学生娓娓道来: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诗人相思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寻求,诗人确信她一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着信心去追求。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啊!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又顺流而下去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中央,好与他相见。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以攀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这时,诗人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她身边。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影仿佛还在河水中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急切的想要见到伊人,如痴如醉。”
  画面的和谐流动,音乐的烘托感染,声调的抑扬顿挫,语流的缓急变化,情感的曲折起伏,无不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学生的所写的每一句话都是超文本古诗练习题引导的成果,是创新思维的结晶。这些作业也许不怎么完美,甚至有些勉强,但学生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联想、对比、深化,这正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训练学生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历来怕作文、烦作文、愁作文,视作文为畏途。自从开展将古诗的练习与写作训练进行整合的语文活动以来,学生们学习写作的观念转变了,出现了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学写作的活跃局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1. 教师要做好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认为40分钟一节课,讲语言点等课本知识的时间都不够用,再花掉五、六分钟去给学生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这是完全没有理解新课标中“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的一种想法。因此,教师必须扭转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会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甚至会出现人才浪费的局面,这是对学生极端的不负责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教学完全靠教师的“指挥棒”运转,教师指向哪里,学生跟向哪里。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教师的行为控制之下,其结果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状况。教师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入初一后成绩逐步分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方法,又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数学的困难较大。因此,要大面积的提高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质量 ,使数学课堂人人有所获,生生有发展,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1. 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学困生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情感因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使彼此灵犀互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以情“酿”情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画卷,那么课堂教
2008年9月25日,江淮客车正式下线新产品——宝斯通(BEST).它是江淮人卧薪尝胆,通过企业持续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后拓展高端细分市场的一次体现。国人都体会到,产品的品味除了来自
神钢8型机实现了最多可节省20%的油费!低投入高回报,客户选择的理想品牌低油耗高效率.市场认可的突出品牌。
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决策阶段及设
一、缘由  纵贯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试题,我们能感受到以下特点:1. 紧扣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关注学科能力,凸显教育价值,兼具德育功能和选拔功能。2. 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近三年的试题中,没有背景材料的题目均不超过20%。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语文教学肩负着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双重任务。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思想品质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得到思想的熏陶、精神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提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学工作永远具有教育性,所谓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互相渗透。纯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