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p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情感因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使彼此灵犀互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以情“酿”情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画卷,那么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画卷的扉页;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乐章,那么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乐章的前奏。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善“导”,不仅能“引”学生入境,而且能“以情酝情,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创设条件。
  1. 情景创设
  教师在备课中要“披文以入情”,读懂文本,透过字里行间细腻处体会作者的情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创设的情景,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如教《拿来之义》时,设计这样的导语: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全都是沉重而又暗淡的记忆,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从旅顺到南京大屠杀;从走私鸦片,贩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日月星辰,春去冬来,只有乌云、没有光亮。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写下的,除了屈辱,还是屈辱。翻开历史的画面,就如同翻开一座座沉重的大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中国失去话语权的年代,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之义》。
  在教师饱含感情导入的同时,选配适合的音乐给学生展示一组近代的中国人民受压迫、受欺凌的画面。伴随着低沉的音乐,沉重的画面和教师动情的解说,随着内容的深入,学生们个个变得表情严肃,神色凝重。难道这不能说学生内心深处的正直与良知,爱国情感已被唤起?显然,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起到了“煸情”的作用。
  2.移情入境
  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昂,如《忆秦娥·娄山关》;有的婉约,如《雨巷》;有的悲愤,如《死水》。教师如能在导入的时候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配乐,必能帮助学生酝酿情感,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他选择朗诵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催人泪下的诗,朗诵完毕,四座无语。显然,教师深沉的语调,把作者对周总理轻声呼唤,依依惜别的情感演绎得细腻而动人。这感情能让周总理那高大完美的形象悄然无声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学生的情愫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进入缅怀总理的无限伤感之中,从而达到了移情入境的目的。
  同样,执教《再别康桥》、《热爱生命》等篇目时都可以用这种导入方法,让教师凭着自己对课文蕴含的情感的演绎,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经典课文的动人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课堂教学品读环节以“情”激情
  情感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涵于作品的语言之中的。教师范读文章,学生诵读文章,实际上是在代表作者说话,代表文本说话,读的次数越多,则越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作者的语言成了自己的语言,作者的思想成了自己的思想之时,也就是已经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境了。
  教《“布衣总统”孙中山》时,引导学生理解布衣品格,我从小处着眼,抓住“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这句话,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朗诵次数愈多,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愈深,他们的情感也愈细腻,愈饱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与文本碰撞,灵魂与语言碰撞,情感与理性碰撞。在碰撞中,擦亮了学生的眼睛,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在动情的诵读中,知识与情感、思想共同生长。此时,这句话已经成为情感的展览场,思想的博物馆。就这样,教师围绕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文本,在触碰孙中山的人格魅力的同时,情感也被“激”到了“沸点”,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教《合欢树》时,适合读的地方不少,第二、四、五段都富有深情,读来催人泪下。特别是第四、五段,教学时,我给学生范读,当情到深处时,我不能自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学生们也被深深打动了,也禁不住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起来。我想,此时的学生想表达、想宣泄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引导他们联系自身,感受亲情,回报亲情,学生自然能在真诚中发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启迪感悟以情“育”情
  感悟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升华与创新。感悟是阅读的灵魂。
  语文教材中处处可见人间“真情”,热爱祖国的孝子之情,关爱互助的友善之情,还有坚强、自信、勇敢人格展示。那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不仅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范例,也是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桥梁。
  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时,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引导学生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进而由情生情,由情悟理,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读《林中小溪》他们感悟到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到达目的地;读《画山秀水》他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之奇丽秀美;读《背影》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这样,不仅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更达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教育,真可谓“以情育情”。
  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语文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里,要想让种子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独特性,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丰富的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智慧,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走语文教学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课程倡导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培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让学生
记得小时候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被大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所吸引。长大以后,当听到腾格尔荡气回肠的《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今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面向全体”,“以人为本”,但兵家有语:“擒贼先擒王”,“抓两头,带中间”仍是我国现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那些既不出类拔萃,又不惹是生非的中等生往往被班主任“囫囵”视之,造成集体性疏忽,实质上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成了班级教育
一、背景  为了转变学生枯燥无味的学习现状,教师可把点读机引进课堂,学生把教科书放在书本大小的点读机上,通过自主点、读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英语学习。我们对本校三年级163名学生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6名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碰到一定的困难,10% 的学生在家学习英语时没有人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80% 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家没有运用电子产品辅助英语学习,85.5%的学生认为自主认读单
有威信的班主任具有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而信服的感召力量,有威信的班主任是学生心悦诚服、乐于接近的良师益友。可以说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就等于做好了教育工作的一半。  良好的思想素质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心智的启迪者,更是其心灵的塑造者。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信念、情操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形成自己的威信,就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光辉的形象,加强修身,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特别应树立正
背景情况随着浦东新区进一步的开发开放、持续蓬勃的发展,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迅猛发展。浦东新区的城区不断扩大,城市道路和公路逐年迅速增长。2006年全区城区道路设
1. 教师要做好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认为40分钟一节课,讲语言点等课本知识的时间都不够用,再花掉五、六分钟去给学生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这是完全没有理解新课标中“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的一种想法。因此,教师必须扭转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会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甚至会出现人才浪费的局面,这是对学生极端的不负责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教学完全靠教师的“指挥棒”运转,教师指向哪里,学生跟向哪里。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教师的行为控制之下,其结果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状况。教师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入初一后成绩逐步分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方法,又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数学的困难较大。因此,要大面积的提高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质量 ,使数学课堂人人有所获,生生有发展,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1. 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学困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