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几个新观念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政治课要彻底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进行观念的革新,教法的创新。真正跟上时代,贴近社会,走进学生心中。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政治教师有必要确立几个新观念,以更好地推进政治课的教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本为本,紧扣教材,一丝不苟完成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必须切实落实教材上的有关知识。这种奉书至上。以教材为经典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师生的思维,限制了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的空间。
  教材与教师都是一种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需要不断丰富与更新。特别是政治课的教材更应与时俱进,这是由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当今社会,形势在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社会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创新,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变化,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地调整和充实。近几年来,政治课教材不断更新,是政治课的时代特色,只有不断融入改革开放的新观点,联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动向,才能使政治课富有新意和活力,才能使学生不断增长新知识,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政治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要过于迷信教材,要善于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教材当作是为教师所用,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手段之一。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及时改变教学的内容,可以大胆取舍教材,可以充实新内容,可以大胆举出新现象,摆出新问题。教材是死的。而教学内容应该是活的。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说,书本始终是小教材,时代与社会才是真正的大教材。
  
  二、新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现实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如按学习成绩把他们分别归结为好、中、差),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习惯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为此,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突出的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少政治教师是“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的。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这种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华师大教授叶澜说过:“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是指教育者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它是相对于学习已经表现出来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政治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一方面,我们会对学生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持有信心,别犯把学生看死、定型化的毛病。另一方面,我们会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事实上,没有一个学生是完美的,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学生,看到的会净是学生的缺点;如果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许多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学生观中的“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们政治教师就可以克服平时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树立新的学生观,就要求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为有个性、有意志、有智慧、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要把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
  
  三、新的问题观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并在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创造。
  我们原来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有问题的学生都教得没有问题。是把他们存在的问题解决掉,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如今,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的提问老师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多得老师应接不暇,那说明教师教得十分成功。
  在政治课上,许多学生还是很用功的。上课不仅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认真笔记,考前还会认真整理笔记,认真背笔记。考试时,老师讲了几点,我们的学生不敢漏下一点。但是这样的答案应不应该得满分实在值得探讨,因为学生的答案是教材上的或是老师的答案,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思想。通过教师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得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哪怕只是一点两点答案,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而言,问题本身比答案更为重要。现在,我们的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现成的结论、观点、答案过多,而问题过少的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学会大胆处理教材,不断提出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刻思考的现实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维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教师也应该注重问题的质量。应该减少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意义的提问。而那种老师提问后,学生能从书上齐声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好问题。衡量问题好坏的标准应该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引起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热情。运用“变结论为过程”,变“演绎为归纳”,注重在过程本身中去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教法、学法,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政治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新的现代教育观
  
  实施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广大教师不仅要自己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软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制作,还可积极研究怎样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帮助学生搜集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怎样实现与有关教育网络的联网,怎样与本地或外地同行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等。
  但现代教育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恰当、有效,做到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
  有的教师上政治课,光多媒体播放材料、影视画面就占近30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上怎么有时间来重点讲授问题,怎么有时间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怎么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训练呢?
  有些材料与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出现未必就好。比如讲“逻辑矛盾”时用“用汝之矛,攻汝之盾”的典故。三言两语就能讲清,学生很快能领会,何必花上5分钟播放动画画面呢?一个简单的成语、一个精短的笑话,老师可以用言语描绘得精彩、生动,我想就不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方式出现。否则,那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嘛!
  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必须掌握好“度”。过去我们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在要提倡有的放矢,提高层次,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为“现代化”而“現代化”。
  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并不否认传统教育手段的功效。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宜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有些课就适宜用讲授法、讲演法。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也不例外。
  以上几个是笔者认为应当在政治课教学中确立的新观念,但也只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还不尽成熟,望同行不吝赐教。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呢?      一、纵横联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善导——引导参与,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
地理学科是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人在自己在乎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从激发学生求知欲人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掌方法,为此作了许多努力。      一、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提,它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融美于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
随着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种种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发展对人的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意志力现状令人担忧:抗挫力低,自杀率上升,心理疾病患者增加,暴力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2003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教学研究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了解社会,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和^生价值,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开卷考试了,就可照搬照抄,还谈何学法?个别为师者也认为只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能抄了就是“OK”。殊不知,这种主观单纯、因循守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意义重大,世人皆知。就本节教学,本人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      1、为时过早   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农民运动,是太平军建号的一种名称。其含义就像清末时的“张楚”和明末时的“大顺”一样,仅是一种政权的代号而已,根本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切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三个方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自主互动      语文课堂的动态平台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供优质有效的教学,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各项语文活动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感悟:写作的生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生活原样变成写作素材,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生动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有的同学灵感顿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