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特征 教会学生学习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k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教学研究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了解社会,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和^生价值,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开卷考试了,就可照搬照抄,还谈何学法?个别为师者也认为只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能抄了就是“OK”。殊不知,这种主观单纯、因循守旧、机械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时代的旋律。只有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判断力、应变力、创新力,让学生能由繁到简、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或由“人”及我,把知识与科技发展、生活实际有联系的信息、材料结合起来,寻根问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不辱使命。为此,本人以抛砖引玉为旨,浅谈几种教学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教会学生“浓缩”教材内容。即注重学生积极的思维导练,让他们自主地把教材内容浓缩到最精湛,使之重点突出,明了易记。如: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可浓缩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始于意大利,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先驱者但丁,宣扬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其代表作有《神曲》。《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文化巨人达·芬奇。多才多艺。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奥塞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这‘四大悲剧’。其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样的浓缩,就改变了课文冗长、阅读量大、影响思考的弊端,改变了高负荷、低效率的传统识记,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小结,把握好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灵活地运用课本知识点,必须学会小结,把每课重点知识提炼汇集,提纲挈领地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以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例,就可用《各次会议综合示意图》进行图示小结。
  
  此举得益于以下三点:1,规律性地掌握了各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每五年一次)。2,掌握了每次代表大会的内容。3,概括出了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思维路标清晰简洁。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三、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即把时间跨度、横向跨度大的历史事件、性质、意义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高辨别正误、是非的能力。八年级下册有关“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复习时,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才智,把知识点综合成:
  
  通过比较,学生既懂得了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以及八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能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之故,又解决了我们应吸取的教训,让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复杂问题。
  四、教会学生读图,标新立异。勇敢追新。要想正确读图,就得抓住关键,识别图像特征,找出与该知识点有关的知识体系,组织解答。为人师,就是要勇于打破自我封闭观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不能把答案“标准”地圈定给学生,死记硬背,抑制学生思维。如,看图回答:
  右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何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综合学生所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开国大典”;第二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种是“新中国的诞生”。时间都是“1949年10月1日”。意义有两种,第一种是“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第二种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同一问题,答之有别,教师就不能一锤定音,搞思维定势。应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发展,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新,去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国家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后继力量。
  五、教会学生寻究历史根源,提高挖掘“题源”的能力。“题源”即题目的根源。任何一种题目,都具有可变性。但“题源”不会变,唯有对教材的细心解读,找出了“题源”,才能记清知识概念,提高问题意识,形成解题感知。八年级下册第七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文革的原因、性质,继而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拓展延伸,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的过程完全展开,探求了结果和教训。使课堂教学从“本本”转向“人本”,体现了育人的本质和功能,实现了由此及彼的教学手段。
  六、教会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增强知识迁移能力。信息题答案直接出自材料或从材料中挖掘,前提就是熟悉材料,找出有關材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入点,概括提炼,加以整合。如材料:“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材料中的“红米饭”、“南瓜汤”和“秋茄子”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井冈山物产丰富。把“干稻草”比做“金丝被”而告诉我们: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条件艰苦。“吃得精打光”、“暖暖和和入梦乡”又反映了红军在艰苦条件下保持高涨的革命热情。在提炼信息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歌谣反映的红军精神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精心策划,细说解读,最终达到了由“人”及我的目的。
  七、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灵活捕捉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社会热点就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体现国家意志、政府行为的中心工作。八年级下册“社会保障”这一内容中的“医疗保险”正是当前农村普遍实行的、人人关注的国家为社会保障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无疑是人民生活中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其为热点,并进行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解说了国家做出这样决策的原因,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等等。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还印证了唯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讲究谋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育和形成。
  总之,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科研是立师之本,兴校之源。作为人师,要以激发学生动机为前提,以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前瞻性地把握教育趋势,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跨跃和教育的深层变革,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激发学生兴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同时把学习的权力放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想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并且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否则,学生如果没兴趣,只能被动地
长期以来,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对阅读教学可谓是爱恨两难,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想说爱你真的是很不容易。下面我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课文的选用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   2、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很难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   3、语文老师的素质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学生往往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因为缺乏写作素材。据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  1、中学生平时穷于应付考试,不注意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  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  3、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笔。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成为提高作文水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瑰宝。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教授呢?    一、日积月累,长期积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读诗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朗读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呢?      一、纵横联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善导——引导参与,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
地理学科是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人在自己在乎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从激发学生求知欲人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掌方法,为此作了许多努力。      一、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提,它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融美于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
随着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种种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发展对人的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意志力现状令人担忧:抗挫力低,自杀率上升,心理疾病患者增加,暴力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2003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