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1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一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农民日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版面安排、栏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更加趋于实用、合理,切实为农民减负增收服务,成绩卓著。
  创刊24年来,《农民日报》始终为中国农民鼓与呼,反映农民心声,解决农民困难。牢记党性原则,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报纸的灵魂;把“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作为办报宗旨;把“拥有中国最广大的读者,服务中国最基础的行业,深人中国最辽阔的基层,诚交中国最纯朴的朋友”作为办报目标。报纸的形式与内容无不体现着这一宗旨,实践着这一追求。在正确的办报理念基础上,报社还深入研究“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定位明确,报纸办出了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农民日报》除了在头版、二版保证国家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外,还设置了现代农业周刊、产经资讯周刊、前沿栏目、市场专版等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设置了科教周刊、百姓话题、新闻人物、教育专版等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好食粮。报纸的特色也因此凸显出来。
  
  
  一、宏观信息服务
  
  
  媒体有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重要功能,通过传播信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民族合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它不断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的发展上。《农民日报》在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日常报道中,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发布上,而且还约请专家多方面进行解读,并配发评论文章。评论文章对于报纸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见评论员功底的。它语言通俗易懂,传达党和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它的措辞、语调显示出政府的态度,这样就对各地农业部门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起到释疑解惑的指导作用。如2004年5月 19日头版《开局不错 任重道远》的评论文章,对当前的‘三农”形势进行述评。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开局不错,以“1号文件”,备受欢迎;全党重视,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已见成效;机制初显,后发有力。为小标题阐述了“三农”的大好形势,鼓舞干劲。第二部分讲:“三农”工作任重道远,深刻分析了“三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释靠政府还是靠法制和市场,发人深省。
  宏观信息的传播,解读国家政策,传播先进理念,给广大农村读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促进农民观念转变,视野开阔。当前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靠科技的投入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能只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增加。“现代农业周刊”就把握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介绍农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先进经验。如2004年6月3日5版《右江河谷奏响农业强音》介绍了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带动20多万农民致富的成功经验,介绍其“立足特色、依靠科技、典型示范、全面带动”的发展理念,给各地农业部门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
  
  
  二、微观信息服务
  
  
  宏观信息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微观信息解决农民具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给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帮助。“产经资讯周刊”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指导,及时报道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产品营销方案,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如在报纸中缝每天发布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反映全国各主要农贸市场蔬菜价格波动情况。定期发布农业部的粮油、禽蛋价格摘报。这样就避免了过去农民市场信息不灵,种植养殖一窝蜂情况的发生,有效规避了农民的劳动生产风险。同时尤为可贵的是将农民的需求放在心中,如2004年5月25日 5版《今年“三夏”农民有什么需求——粮农期待落实八件事》就将“三夏”农忙时,农民朋友对机收、电力、防火、售粮等切身、解决的问题给大家提个醒,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确保夏收顺利完成。
  新闻媒体还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要功能,它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北京市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浙扛省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以及《经济宣传的专题调查》等调查报告中都显示出:各新闻媒体的知识性内容是受众,尤其是农村受众最欢迎的内容之一。因此,《农民日报》设置了很多版面为农民朋友提供知识性内容,如“科教周刊”、“中国农技推广周刊”、“动物保健”、“水产”等,通过这些知识性信息的传播,增加农民的养殖、种植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这些对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其他涉农媒体要重视的。
  
  
  三、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报纸富有指导社会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密切报纸和读者的关系,丰富读者的业余时间,使报纸进一步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这是实现党报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是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效途径。《农民日报》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日报》的“百姓话题”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做到了双向互动。话题的策划由农民、农业工作者提供,话题确定后,又征集农民来稿,择优刊发,成为农民朋友的心灵驿站。如2004年5月25日4版话题《你希冀和梦想中的农村未来什么样?》,这一话题收到了大量农民朋友的投稿,刊发的有“现代的文明原始的风景”、“理想中的新农村:富裕、文明、美丽”等,这些文章反映出尽管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但生活在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他们的憧憬依然美好而热烈,令人感动。同样“新闻人物”专刊的追求也是服务中国最基础的行业,诚交中国最纯朴的朋友。它讲述那些服务“三农”、关注“三农”、奋战在“三农”一线的基层干部、企业家、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和外国友人,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是农民朋友所喜闻乐见的。如2004年6月3日4版《李昌平:永为农民鼓与呼》,追踪报道了2000年3月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上书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李昌平近况,介绍他为维护农民权利、替农民代言的不懈努力。
  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决定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向农外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农民日报》始终关注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专版更是大力倡导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介绍各地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呼吁社会各界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献计献策。笔者在农民日报社总编室实习时,于2004年6月3日8版上发过《新型农民呼唤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篇评论文章,关注农民职业教育的问题,提倡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门槛,拓宽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使其毕业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致富门路。这是针对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竞争力差、较难转移,不利于农民致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真心实意为农民代言
  
  
  《农民日报》作为发布中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中央级媒体,就要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替他们说话。如今报社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记者站,又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触角遍及全国,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农村情况,维护农民权利。如2004年5月31日头版头条《彭州六百亩农田荒芜十二年》,就是报社驻四川记者站邓万祥接到村民的情况反映,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终于揭开了农田荒芜12年之久的真相。即当地政府征地不见手续、安置费用偏低,导致农民失地又失业。该报道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既维护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权利,又配合了国务院开展的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活动,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笔者在报社总编室时,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农民朋友对报纸的信任和编辑记者们对农民朋友的一片深情。总编室的新闻热线电话,几乎成了一座沟通上下的桥梁,每天接到很多农民朋友的来电,诉说、咨询着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我们的编辑记者总是耐心地倾听与解答。同时还收到大量的群众来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情绪,听到农民朋友的呼声。可以说,它是一种经常性的、大量的、真实的民意测验。因此,农民日报社十分重视这些来电来信,有些情况作为新闻线索,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丰富日常报道内容;有些直接送给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供他们工作中研究参考;还有一些转给有关责任单位,以负责到底的态度等待处理答复。这些举措赢得了农民朋友的信任,忠实地实践了“三个代表”和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实现了“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的办报宗旨。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媒体怎样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笔者认为,人物宣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宣传人物事迹,弘扬主旋律,对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比如,远到几十年前的雷锋,近到几年前的袁隆平、李素丽,再到最近的常香玉、任长霞、许振超、马祖光等,有关这些优秀人物的报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可见,加强人物报道,是
期刊
“随手组合同学电话号码,13岁少年猜中500万大奖”,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的确抓人眼球。更何况这个少年父母“双双下岗”,“家境十分贫寒”(2月22日《哈尔滨日报》)。另外,报道中还用赞赏的语气说这个13岁的少年早早地成了“小大人”,经常把父母给的坐车钱、买饭钱节省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买一注彩票,“希望买彩票能中大奖,早日改善全家的生活条件,给爷爷、奶奶买一所大房子”。  看完报道,相信每个人都
期刊
2月4日的《新京报》上有则新闻,标题为“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假如仅看新闻标题,还真有一种置身“太平盛世”的感觉,可仔细读新闻的内容才晓得,原来对于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是否感觉安全的问题,认为有安全感的九成公民中,选择“基本安全”的竟占近六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还有9.16%的公民选择了“不安全”。  暂且不说“基本安全”中究竟含有多少“不安全”的成分,仅仅9.16的认为
期刊
评论是一门说理的艺术。而评论中的“理”,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道理,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的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写作的艺术就是对事实的选择的艺术。  据事论理,事理融合,是新闻评论说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的“事”,主要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或者是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它是进行说理的由头或者论据,或由实到虚,或以虚带实,或剖析缘由,或揭示意义,或印证对比,或辨明事理,
期刊
电视媒体毕竟不同于平面文字媒体,它“稍纵即逝”,难以在手中把玩,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品味。尤其是现在一开电视机就是几十个频道“恭候”,加上每个电视台都着力“拼杀”的电视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最响亮的一句话大概要算得上“用事实说话”了。这绝不是《焦点访谈》的一句宣传词,它标志着媒体表达观点要“用观点说话”的改变。在节目中
期刊
《联通中国》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2004年9月1日新开播的一档新闻专题节目。节目时长20分钟,周一到周五播出。《联通中国》主要是立足河南,放眼全国,以最便捷的方式,迅速近距离接触新闻事实。  《联通中国》从栏目策划到栏目开播,用了很短的时间,关键是找到了一条栏目发展的主线:联通中国,让中国新闻在线。这也是《联通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联通中国”是栏目形式化的追求;“让中国新闻在线”是利用广播特点
期刊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都对现代报纸版面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到地市党报时事新闻版面,要想保持新鲜活力,赢得读者,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四平八稳、单调刻板的风格,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以简洁明快、气势磅礴的形象给读者以惊喜,以冲击;必须顺应潮流,树立现代意识,尽快与时代“接轨”。  一、主题鲜明。编排思
期刊
一、当好领导参谋,让实用理论落地。     如何开发利用好地方党报理论阵地,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索的一个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地方党报理论版负有为本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为干部群众出现的认识问题解疑释惑等任务。在理论宣传中,无疑更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多在“管用”的理论上下工夫,努力推动理论文章从“管看”向“管用”转化。
期刊
在公务之余,毛泽东为报纸、刊物、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等写过很多新闻作品,还亲自为这些新闻媒体审阅和修改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这些新闻稿件体裁各异,主要包括消息、述评、社论和评论等。在毛泽东修改的新闻稿件中,他很注重对新闻标题的修改和加工,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他都仔细斟酌,力求贴切。  从毛泽东的新闻作品、有关新闻的讲话和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标题在新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有内容、能引人注目的标题才是好
期刊
我是“科学地拥护‘三个代表派’”    记者:我们知道,您的记者之路并不平坦,反右倾时您曾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那是怎样一段经历呢?  杜导正:1956年9月,经过两年的学习,我从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任社长。那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我想,自己本来有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次又掌握了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又有刚刚发布的“八大”精神,我正年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