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探索的方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通中国》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2004年9月1日新开播的一档新闻专题节目。节目时长20分钟,周一到周五播出。《联通中国》主要是立足河南,放眼全国,以最便捷的方式,迅速近距离接触新闻事实。
  《联通中国》从栏目策划到栏目开播,用了很短的时间,关键是找到了一条栏目发展的主线:联通中国,让中国新闻在线。这也是《联通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联通中国”是栏目形式化的追求;“让中国新闻在线”是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优势,表现广播最媒体化的内容:新闻。只有纯粹的新闻,才是媒体最具生命力,的表现。
  视野:突破新闻本土化关注
  新闻视野,是媒体开放度的标志。对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来说,决定关注什么,也就决定了其自身的新闻视野。
  《联通中国》扩大了新闻广播的地域视野。以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很少涉足省外新闻。这不仅仅体现在河南广播的新闻节目里面,甚至体现在新闻广播的其他节目中。《联通中国》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兼顾到本土新闻和区域新闻之间的摩擦关系。《联通中国》在实践中,即选择了“雅典奥运”、“亚洲论坛”等国际化新闻选题。
  《联通中国》扩大了新闻广播的受众视野。现代广播的发展,受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的挤压,有逐步被边缘化的倾向。对于一个大众媒体来说,出现分众化、窄播化是一种趋势,但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分众也好,窄播也罢,我们不能坐视受众群体的萎缩。积极的状态是通过对广播节目的调整,逐步扩大广播听众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说,越专业的节目,越远离大众的视线。《联通中国》就是从大众化接触的目标出发,通过节目关注内容的宽泛,来扩大节目受听人群。《联通中国》确立“新闻性为第—要素”,就是为了扩大受众视野。在实践中,《联通中国》不断对栏目听众进行分析,面对男性听众,节目该做什么;面对女性听众,栏目该怎么做等等。
  《联通中国》扩大了新闻广播的功能视野。其实,新闻就是传播信息。但是为了新闻价值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新闻传播的功能。是单纯地传播新闻信息,还是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诠释一种政策变化;还是展开一种现象讨论、普及一种常识、引发一种思考……在《联通中国》的选题中,新闻事件、新闻现象解读的占到较大比例。比如“关注南方干旱急”“北方新河患”“郑州类家庭”等等。不同的传播功能,能够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对于一个新闻栏目来说,效果就是新闻影响力的体现。
  新闻视野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联通中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扩大自身栏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形态:发挥广播个性化特征
  《联通中国》首先是广播化的产物。我们在广播特征中,寻找现代广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
  广播受众结构的变化。在现代媒体生态中,广播受众变化是最大,最快,也是最彻底的。如果我们不能认清受众的变化,那么广播节目永远滞后于听众的需求。对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来说,受众还是不是局限于农村、还是不是局限于民工、还是不是局限于城市老年人。伴随着汽车的普及、数码视听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多元化,广播受众其实早已趋于时尚化。在女性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中,广播受众出现了多年沉寂后的反弹。人们对广播节目需求也远远不是情感倾诉和健康咨询。《联通中国》就是给这样的听众群体最新闻化的广播节目。
  广播便捷灵活的发挥。《联通中国》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通过电话,迅速连接新闻当事人或者见证人,这是广播最生动的优势,同时也是节约节目生产成本的优势,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联通中国》最常连接的三种人就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新闻事件采写人和新闻事件评述人。在“北方新河患”中,节目连接了新华社的记者;在“拿什么拯救排行榜?”中,节目连接了《南方周末》的汜者;在“中国的奥运之路”中,节目连接厂亲临雅典的中国记者。只要有通讯的地方,就是《联通中国》的目标人群。因此,《联通中国》让新闻无处不在。
  广播语态的亲和传播。《联通中国》追求新闻的生活化表达。广播新闻经历了“喊新闻”、“播新闻”、“说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探索。《联通中国》强调新闻的生活化表达。它不是“一对多”的传播,而是“一对一”的传播。这个“一对一”是有别于主持人对听众的“一对一”,而是记者、主持人与连线嘉宾之间的“一对一”。实践证明,这种“一对一”具有一种生活的真实。听众就是旁观者,就是这种旁观的身份,创造了新的广播语态和新的广播收听环境。
  广播信息的多元表达。《联通中国》是现代广播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新闻谈话的综合表达。每期《联通中国》的结构也是广播化的设置。第一环节基本上是信息的集纳。通过编辑汇集多家媒体信息,梳理出条理清晰的新闻事实结构。第二环节是信息的求证和延伸环节,通过电话连线,求证新闻事实尤其是细节和关键点。另外丰富新闻的内容,活跃新闻的表现形态、第三环节是对新闻事实的盘点、梳理和评述,使新闻信息得到延伸。也就是说,在一期《联通中国》节目中,既要全景展示新闻全貌,又要求证新闻事实,最后还要挖掘新闻资源。
  《联通中国》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一种新的广播节目探索。《联通中国》始终相信:有一条路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的,就是广播节目要永远跟上广播生存环境的变化。
其他文献
9月底在京揭晓的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  从2003年6月1日9时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当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自这天始,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要知道,有了135米,三峡工程才能实现通航和发电,三峡工程的效益才开始显现。无疑,2003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是新闻
期刊
1月23日至30日,河南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郑州市召开。经过去年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的初次“试水”,记者面对“两会”报道不像去年那样没底了。经验,使大河报报道的“两会”在同城媒体同题作文中略胜一筹。采访“两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更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必须在画好的圈圈内“跳舞”。因此,报道“两会”,对党报来说,容易操作,而对于一张市场化的报纸,既要当好喉舌,
期刊
典型报道自延安整风前后在我国诞生以来,已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典型报道为推动党的各项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酝酿、制定、贯彻与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有人认为它已走人“低谷”,“尤其与50~60年代的巅峰时期相比其社会影响力的广泛与深刻程度都显得逊色”①。难道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关于什么是“典型”和“典型报道”,其实,它们的学理界定非常清楚: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典型
期刊
春节假期刚过,《河南日报》从2月17日至20日,在一版连续刊出6位家在农村的记者回乡过年的见闻,这组《记者回乡过年札记》所散发出的亲情、乡情,并没有随着年节渐远而淡化,至今读来仿佛让人定格在那万家团圆的喜庆时刻,像是和记者一道“走亲串乡”,感悟着农村的新变化,感受着农民的喜悦和期盼。  这组报道刊发后即在记者家乡引起反响。2月23日,《河南日报》在二版头题又刊发消息:《俺村的事儿上报啦!》,予以跟
期刊
从2001年开始,虽然国内有人对每一年度的假新闻进行“评选”和曝光,新闻界反假新闻的呼声也很高,但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综观2004年的失实新闻,其中新闻采访不规范和记者凭空捏造新闻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轻信新闻源,记者成了新闻源的传声筒    2004年12月,国内一家权威媒体报道了北京某神经学研究院院长、山西某中医专科医院董事长等5名中国人荣获诺贝尔贡献奖,四川某医药医学烫伤研究所所长高
期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媒体怎样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笔者认为,人物宣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宣传人物事迹,弘扬主旋律,对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比如,远到几十年前的雷锋,近到几年前的袁隆平、李素丽,再到最近的常香玉、任长霞、许振超、马祖光等,有关这些优秀人物的报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可见,加强人物报道,是
期刊
“随手组合同学电话号码,13岁少年猜中500万大奖”,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的确抓人眼球。更何况这个少年父母“双双下岗”,“家境十分贫寒”(2月22日《哈尔滨日报》)。另外,报道中还用赞赏的语气说这个13岁的少年早早地成了“小大人”,经常把父母给的坐车钱、买饭钱节省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买一注彩票,“希望买彩票能中大奖,早日改善全家的生活条件,给爷爷、奶奶买一所大房子”。  看完报道,相信每个人都
期刊
2月4日的《新京报》上有则新闻,标题为“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假如仅看新闻标题,还真有一种置身“太平盛世”的感觉,可仔细读新闻的内容才晓得,原来对于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是否感觉安全的问题,认为有安全感的九成公民中,选择“基本安全”的竟占近六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还有9.16%的公民选择了“不安全”。  暂且不说“基本安全”中究竟含有多少“不安全”的成分,仅仅9.16的认为
期刊
评论是一门说理的艺术。而评论中的“理”,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道理,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的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写作的艺术就是对事实的选择的艺术。  据事论理,事理融合,是新闻评论说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的“事”,主要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或者是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它是进行说理的由头或者论据,或由实到虚,或以虚带实,或剖析缘由,或揭示意义,或印证对比,或辨明事理,
期刊
电视媒体毕竟不同于平面文字媒体,它“稍纵即逝”,难以在手中把玩,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品味。尤其是现在一开电视机就是几十个频道“恭候”,加上每个电视台都着力“拼杀”的电视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最响亮的一句话大概要算得上“用事实说话”了。这绝不是《焦点访谈》的一句宣传词,它标志着媒体表达观点要“用观点说话”的改变。在节目中
期刊